2009年2月2日星期一

華嚴經研究目錄



出處: http://www.gaya.org.tw/library/readers/guide-34.htm






[土*反]本幸男著。《佛陀智慧:華嚴經講話》。日本京都:平樂寺書店,1956。

大坪併治著。《石山寺本大方廣佛華嚴經古點國語學的研究》。日本東京:風間書房,1992。

大須賀發藏著。《陰光:「華嚴經」一行拾讀》。日本東京:柏樹社,1990。

山邊習學著。《華嚴經世界:人生修行旅》。改訂版。日本東京:世界聖典刊行協會,1975。

中村元著。《『華嚴經』『楞伽經』》。日本東京:東京書籍,2003。

《五台山靈跡. 華嚴經傳記合刊》。初版。台北市:慧燈文化,民82。

文殊大藏經編輯委員會主編。《華嚴部. 一~四》。初版。台北市:文殊,民75-77。

木村清孝著。《華嚴經》。日本東京:筑摩書房,1986。

木村清孝著。《華嚴經》。日本東京:日本放送出版協會,1997。

王良范譯。《華嚴經今譯》。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3。

王居恭。《華嚴經及華嚴宗漫談》。中國北京:中國書店,1997。

平常編文;黃永鎮繪圖。《華嚴經. 上、下》。北京:東方,1999。

末綱恕一著。《華嚴經世界》。日本東京:春秋社,1981。

玉城康四郎著。《永遠世界觀:華嚴經》。新裝版。日本東京:筑摩書房,1974。

石田尚豐執筆.編集。《華嚴經繪》。日本東京:至文堂,1988。

伊凡作。《華嚴經:超光速宇宙海之旅》。新店:唵阿吽,民89。

吉田東洲著。《華嚴道》。日本東京:古今評論社,1982。

吉祥真道著。《平易說華嚴經》。4版。日本東京:中央出版社,1930。

江部鴨村譯。《口語全譯華嚴經上卷 , 下卷》。復刻版。日本東京:國書刊行會,1996。

西田龍雄著。《西夏文華嚴經1 , 2 , 3》。日本京都:京都大學文學部,1975.3-1977。

佐佐木月樵著。《華嚴經新見方》。日本京都:合掌社,1923。

李惠英著。《慧苑撰『續華嚴略疏刊定記』基礎的研究》。日本東京:同朋舍,2000。

李圓淨編。《大方廣佛華嚴經疏科文表解》。台北市:佛陀教育基金會,民78。

李道業著。《華嚴經思想研究》。日本京都:永田文昌堂,2001。

並河亮著。《ㄧ:華嚴經世界》。日本東京:講談社,1978。

並河亮著。《華嚴經》。日本東京:潮文社,1979。

並河亮著。《華嚴經人生論》。日本東京:佼成出版社,1982。

岡田希雄著。《新譯華嚴經音義私記倭訓攷》。2版。日本京都:京都大學國文學會,1962。

松原哲明著。《宇宙觀開:華嚴經》。日本東京:集英社,1984。

松原哲明著;心靈雅集編譯組譯。《開拓宇宙觀:華嚴經》。台北市:大展,民81。

河野法雲,菅原時保著。《華嚴經.圓覺經講義》。日本東京:佛教聖典講義刊行會,1935。

河野法雲著。《華巖經講義》。複刻版。日本東京:名著出版,1976。

金子大榮[]著。《華嚴經講話 ; 法華經講話 ; 佛所行讚講話》。日本東京:東方書院,1931。

金子大榮著。《華嚴經》。日本東京:東方書院,1934。

金子大榮著。《華嚴經概說》。日本京都:全人社,昭和23。

洪緣音。《如何修持華嚴經》。台北市:全佛文化,1995。

原田靈道著。《華嚴經:新譯》。日本東京:北斗書院,昭和11。

唐一玄記述。《讀華嚴經 ; 法華經記合刊》。再版。高雄市:大乘講堂,民71。

宮島資夫著。《華嚴經》。再版。日本東京:大東出版社,1978。

宮崎健司。《奈良時代「華嚴經」講說》。日本東京:塙書房,1999。

徐蔚如。《大方廣佛華嚴經疏科文表解》。台北市:佛陀教育基金會,1991。

海音寺潮五郎著。《人生遍路:華嚴經》。日本東京:河出書房新社,2003。

笑庵觀復撰。《華嚴經大◆D78863◆玄文隨◆D78863◆演義鈔會解記》。橫濱:神奈川縣立金澤文庫,1968。

耿世民。《甘肅省博物館藏回鶻文《八十華嚴》殘經研究》。中國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9。

高振農釋譯。《華嚴經》。初版。台北市:佛光文化,1996。

高銀著;三枝壽勝譯。《華嚴經》。日本東京:御茶水書房,1995。

國譯大藏經編集部。《國譯華嚴經》。日本東京:東方書院,1929。

張即之書。《張即之書大方廣佛華嚴經》。上海:上海書店,1993.11。

張新民等注譯。《華嚴經今譯》。2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清水公照著。《華嚴經入門》。日本東京:春秋社,1991。

清水公照著。《心:「大佛」.「華嚴經」導生座標軸見方》。日本東京:大和出版,1992。

清水公照著;釋達智編譯。《華嚴經入門 : 佛陀之覺醒.經義講述》。初版。台北市:武陵,民74。

清寒子,雪岑撰。《現代佛學大系. 17:華嚴經釋題》。台北縣新店市:彌勒,1983年。

陸劍剛主編。《大乘楞嚴華嚴法華觀音經集普門圖證》。台北市:黃孟林,1963。

喜海著。《新譯華嚴經音義》。日本[京都]:稻原老人寫,[1930]。

湯次了榮編著。《華嚴經文義綱目:完》。日本京都:龍谷大學出版部,1937。

菩提學社編輯組編。《華嚴經的智慧》。香港:菩提,1986。

華嚴疏鈔編印會編。《華嚴疏鈔會本略說》。上海:華嚴疏鈔編印會,[19??]。

《華嚴集聯三百》。再版。台北市:大乘精舍印經會,民77。

《華嚴經音義》。日本[京都]:[岡田希雄],[1929]。

《華嚴經研究:大乘佛教密教》。日本:越智淳仁,2000。

跋陀羅譯。《華嚴經外25部》。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82年。

黃庭堅書。《黃庭堅華嚴疏》。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2。

《新譯華嚴經音義私記》。日本東京:汲古書院,1978。

楊政河。《華嚴經教與哲學研究》。台北市:慧炬出版社,1982。

實叉難陀原譯;緣香語譯。《白話華嚴經》。台北市:小報文化,1993。

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 1~4》。再版。台北市:佛教,民70。

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 上》。初版。台北市:小報文化,民82。

實叉難陀譯;釋般若譯。《大方廣佛華嚴經.一~五冊 : 唐譯二種合刊》。台北市:華藏法施會倡印,民71。

實叉難陀譯;釋澄觀疏義;釋憨山提挈。《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 第一~八冊》。台中市:釋廣化之四眾弟子印贈,2001。

蓮歌子著。《華嚴經》。台北:多識界圖書文化,民90。

凝然著;森部逞禪校。《華嚴經品釋:附.七處八會略圖並新經對照》。日本東京:大村屋總兵衛,明37。

龜谷聖馨著。《華嚴大經研究》。日本東京:萬里閣書房,1931。

鍵主良敬著。《華嚴經管見》。日本京都:真宗大谷派宗務所出版部,1992。

鎌田茂雄。《華嚴經》。日本東京:日本放送出版協會,1987。

鎌田茂雄著。《華嚴經物語》。日本東京:大法輪閣,1991。

鎌田茂雄著;釋慈怡釋譯。《華嚴經講話》。初版。高雄縣:佛光文化,1997。

鎌田茂雄編著。《和譯華嚴經》。初版。日本東京都:東京美術,平成7。

釋日慧作。《華嚴法海微波. 上、下冊》。初版。台北市:慧炬,民89。

釋弘一書。《華嚴經觀自在菩薩章》。台北市:天華出版社,1978。

釋戒環集。《華嚴經要解》。台北市:佛陀教育基金會,2003。

釋刻憨。《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台中市:菩提樹雜誌社。

釋法藏述。《華嚴經旨歸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華嚴經》。香港:光明講堂,1971。

釋宣化講述。《大方廣佛華嚴經疏淺釋(一~四)》。台北市:大乘精舍印經會,民71。

釋宣化講述;法界佛教大學佛經翻譯委員會記錄。《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一~二十三)》。美國加州:法界佛教總會法界佛教大學,1992。

釋能學編譯。《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卷第一品上~第三十一卷第二十五之九品》。初版。高雄縣:白話佛經,民84-93。

釋惟白(集)。《大方廣佛華嚴經綱目指要錄》。法界學苑。

釋淨空主講。《大方廣佛華嚴經講經(5)》。中國北京:宗教文化,2002。

釋智諭。《華嚴經義海百門述義》。台北縣:西蓮淨苑,2000。

釋道宣編著。《華嚴經懸談講錄》。

釋道通述。《華嚴經吞海集 法界觀披雲集》。香港:光明講堂,1971。

釋道霈纂要。《華嚴經疏論纂要(一~六)》。台北市:吉祥文物中心,民69。

釋夢參講述;方廣編輯部整理。《華嚴經疏論導讀》。台北市:方廣文化,1998。

釋澄觀。《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台北市:建康出版社,1957。

釋澄觀疏鈔;李通玄論。《華嚴經疏論纂要》。臺北縣:修訂中華大藏經會,1975年。

釋澄觀等述。《大華嚴經略策 答順宗心要法門 三聖圓融觀門 原人論華嚴念佛三昧論敘》。香港:光明講堂,1971? 年。

釋澄觀撰。《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臺北市:建康出版社,1957年。

釋澄觀撰述。《華嚴經疏鈔. 第一~十冊》。再版。台北市:新文豐,民67。

釋澄觀撰述。《華嚴經懸談》。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75年。

釋澄觀撰述;釋宣化講述;法界佛教大學佛經翻譯委員記錄。《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序淺釋》。美國加州:法界佛教總會法界佛教大學,1992。

釋覺開著。《華嚴經大意 ; 法華經大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略解 ; 參究祖師禪的實行方法 ; 肇論略注譯白》。台北市:大乘精舍印經會,民83。

原作;莊司漫畫。《宇宙經華嚴經》。日本東京:鈴木出版,1994。
 
普賢菩薩行願品

上海市佛教協會編。《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中國上海:上海市佛教協會,1985。

東嶺圓慈編。《華嚴普賢行願品宗通略疏》。日本愛知縣:矢野平兵衛,明28。

南懷瑾著。《一個學佛者的基本信念: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錄》。中國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1998。

南懷瑾講述。《一個學佛者的基本信念: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錄》。臺灣初版。台北市:老古文化,民75。

徐文霨節錄。《普賢行願品疏節錄》。台北市:珠林,民65。

高峰了州著。《般若念佛:普賢行願品論攷》。日本京都:永田文昌堂,1950。

黃智海演述。《普賢行願品白話解釋》。初版。台北市:眾生文化,民83。

董愚夫編。《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上海:佛教青年會,1946出版。

實叉難陀譯;釋宗密疏鈔。《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臺北:華藏法施會,1975年。

鄧慧心講;朱斐記錄。《普賢行願品講話》。台中市。

釋太虛講。《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講錄》。台北市:華嚴蓮社。

釋宗密疏鈔。《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台北市:華嚴法施會印贈,民64。

釋能學白話譯。《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初版。高雄縣:新超峰寺,民71。

釋般若譯。《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台北市:慧觀禪寺籌備委員會,1981。

釋淨空講述;邱淑真記錄。《普賢大士行願的啟示》。台北市:佛陀教育基金會,1997。

釋智諭撰。《普賢行願品述義》。初版。台北縣三峽鎮:西蓮淨苑,民79。

釋慈舟述。《普賢行願品親聞記》。北平:安養精舍宏法流通處,1942。

釋慈舟著;釋通方,沈國華記錄。《普賢行願品親聞記》。南投縣:蓮因寺大專學生齋戒學會,民76。

釋夢參講;方廣編輯部整理。《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述》。第一版。台北市:方廣文化,民85。

釋演培。《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記》。台北市:天華出版社,1988。

釋慧笙編。《普賢行願品講記:華嚴經講要選集(一)》。基隆市:靈泉禪寺,1990。

釋澄觀注疏;釋宗密撰鈔;范古農擷錄。《普賢行願品疏鈔擷》。影印初版。台中市:青蓮,民74。

釋澄觀述疏。《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疏. 卷上~下》。台北市:華藏佛教視聽圖書館贈,民69。

釋澄觀疏。《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疏》。台北市:華藏法會,1972。

釋諦閑輯要。《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輯要疏》。台中市:青蓮,民74。

釋默如著。《普賢行願品論》。初版。台北市:大乘精舍印經會,民80。

釋默如著;賈懷謙校對。《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論》。台北市:法雲精舍,1963。

釋濟群著。《學佛者的信念:《普賢行願品》講記》。第一版。中國北京:民族,1998。

釋繼夢。《大方廣境界: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記:2001年加拿大新講之三》。高雄市:空庭書苑,2003。

釋繼夢。《普賢十大願王修持法要:華嚴經普願行願品講記》。台北市:圓明出版社,1983。

釋繼夢。《靜心傾聽: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記》。台北市:圓明出版社,1999。

釋顯明著。《顯明大師法集. 7 : 法華經玄題簡述.普門品會解.行願品集註.金剛經正解.大勢至菩薩圓通章講義》。初版。台北市:觀宗別院,民72。
 
世主妙嚴品

釋繼夢。《如來心地法門修持法要:華嚴經世主妙嚴品講記(上. 下冊)》。台北縣:圓明出版社,1996。
 
淨行品

實叉難陀譯。《華嚴經淨行品 明法品 普賢行願品》。台北市:原泉出版社,1975。

諦善著。《華嚴淨行品講習便覽》。日本東京:淨土教報社,明33。

釋弘一書。《大方廣佛華嚴經淨行品偈頌》。台中市:金星堂出版社,1985。

釋弘一書寫。《大方廣佛華嚴經淨行品偈 ; 佛說八大人覺經》。香港新界:東林念佛堂,1978。

釋南亭講述。《華嚴經淨行品講義》。台北市:佛陀教育基金會,民83。

釋宣化講述。《淨行品淺釋》。初版。美國加州:法界佛教總會,2001。

釋夢參講,方廣編輯部。《華嚴經淨行品》。台北市:方廣文化,2000。

釋夢參講;方廣編輯部整理。《淨行品講述》。第一版。台北市:方廣文化,民84。

釋繼夢。《華嚴經淨行品剖裂玄義疏》。新店:圓明出版社,1993。

釋繼夢著。《智慧,一切搞定![淨行品]》。第一版。高雄市:空庭書苑,2001。

釋繼夢講述。《文殊三摩地修持法要 : 華嚴經淨行品講記》。第一版。台北縣新店市:圓明,民84。
 
賢首品

實叉難陀譯;釋繼夢講述。《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華嚴)賢首品(上、下)》。高雄市:空庭書苑,民89。

釋宣化講述。《賢首品淺釋》。美國加州:法界佛教總會,2002。

釋澄觀述疏;楊文會合纂。《華嚴經觀自在 ; 重示普因章合刊》。台北市:華藏法施會倡印,民69。
 
梵行品

釋夢參講;方廣編輯部整理。《梵行品講述》。第一版。台北市:方廣文化,民84。

釋繼夢。《梵行清境:華嚴經梵行品講記》。高雄市:空庭書苑,2002。
 
十迴向品

實叉難陀譯。《華嚴經十迴向品》。台北縣:圓明出版社,1982。

實叉難陀譯;邱少萍編輯。《華嚴經十迴向品》。台北市:文殊出版社,1988。

劉厚滋撰。《唐寫本大方廣佛華嚴經迴向品殘卷校記》。鉛印本。北平:國立北平研究院總辦事處出版課,民國25年(1936)。

釋弘一書。《大方廣佛華嚴經十三迴向品初迴向章》。台北市:天華出版社,1978。
 
十地品

川瀨光順著。《大乘道實現:梵文十地經現代語譯註》。日本東京:富山房,1942。

天親菩薩(世親菩薩)造;菩提流支等譯。《華嚴十地經論》。第一版。台北市:方廣文化,民84。

伊藤瑞叡著。《華嚴菩薩道基礎的研究》。日本京都市:平樂寺書店,昭和63。

寺田正勝述;安居事務所編。《華嚴經十地品:特歡喜地》。日本京都:安居事務所,1961。

並河亮著。《「華嚴經」讀:華嚴十地生活信條不安混迷現代人救》。日本京都:PHP研究所,1983。

近藤隆晃校訂。《梵文大方廣佛華嚴經十地品》。日本東京都:協生會,昭和37。

荒牧典俊譯。《十地經》。日本東京:中央公論新社,2003。

劉萬然導讀。《十地經》。香港:密乘佛學會 ; 博益,1995。

龍山章真譯注。《十地經:梵文和譯》。日本東京:國書刊行會,1982。

釋賢度編著。《華嚴經十地品淺釋(上、下冊)》。初版。台北市:華嚴蓮社,民91。
 
如來出現品

釋繼夢講述;隆正記錄。《開展如來自性修持法要:華嚴經如來出現品講記》。第一版。台北縣新店市:圓明,民84。
 
入法界品

丹治昭義[]譯。《遍歷:華嚴經入法界品上 , 下》。日本東京:中央公論社,1994。

平野杏子[作]。《善財童子五十三詣》。平塚:平野杏子,1973。

佐佐木象山著。《心遍歷:華嚴經善財童子求道》。日本金澤:北國出版社,1974。

佐佐木象山著。《心遍歷:華嚴經善財童子求道. 續》。日本金澤:北國出版社,1975。

尾山雄一監修;丹治昭義等譯。《遍歷. 上 : 華嚴經入法界品》。初版。日本東京都:中央公論社,1994。

李雲鵬重裝。《善財童子五十三參 ; 釋迦世尊應化示蹟圖》。

桂紹隆。《華嚴經入法界品文獻學的研究》。日本,1989-1990。

森本公誠編。《善財童子求道旅:華嚴經入法界品華嚴五十五所繪卷》。日本東京:朝日新聞社,1998。

鈴木大拙編。《梵文華嚴經(入法界品)》。日本:世界聖典刊行協會,1949年。

褚柏思編撰。《善財求道記》。初版。美國加州:美國世界佛教青年會,民66。

鄭秀雄。《善財五十三參》。修訂版。高雄縣:佛光,1989。

釋佛國讚;孤雲圖。《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圖讚》。再版。美國加州:佛頂尊勝院顯密圓通寺贈,1987。

釋賢度編著。《華嚴經入法界品:成佛之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故事》。台北市:華嚴蓮社,民89。

釋繼夢著。《慈悲圓滿修持法要: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第七參》。第一版。台北縣新店市:圓明,民83。
 
[圖書論文]

[土*反]本幸男。「《華嚴經》和三藏、二藏、十二部經之關係」。《現代佛教學術叢刊(44) : 華嚴典籍研究》。(初版。台北市:大乘文化,民65-68):頁65-104。。

[土*反]本幸男。「菩薩本業經華嚴經交渉關一考察」。《常盤博士還曆記念佛教論叢》。(日本:弘文堂書房,1933)。

●長壽。「房山石經華嚴典籍」。《中國佛教石經研究―房山雲居寺石經中心》。(日本: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1996):頁411-438。

小林真由美。「華嚴經」。《岩波講座日本文學佛教. 6:經典》。(日本:岩波書店,1994):頁115-138。

小島岱山。「『八十卷華嚴經』漢譯原典研究序說」。《鹽入良道先生追悼論文集:天台思想東文化研究》。(1991):頁341-354。

山田亮賢。「華嚴經瞿波善知識親鸞聖人:『教行信證』後序『傳繪』六角夢想段關連」。《親鸞聖人》。(日本:真宗大谷派宗務所,1961):頁238-253。

川田熊太郎等著;李世傑譯。「《華嚴經》中所見初期大乘教徒之宗教生活」。《華嚴思想》。(第一版。台北市:法爾,民78)。

川田熊太郎等著;李世傑譯。「《華嚴經》在思想史上的意義」。《華嚴思想》。(第一版。台北市:法爾,民78)。

中村元。「華嚴經思想史的意義」。《華嚴思想》。(日本京都:法藏館,1960)。

中村薰。「親鸞『華嚴經』」。《華嚴學論集》。(日本東京:大藏出版,1997):頁893-905(L)。

中村薰著。「『華嚴經』淨土義」。《中國華嚴淨土思想研究》。(日本京都:法藏館,2001)。

中村薰著。「親鸞『華嚴經』觀」。《中國華嚴淨土思想研究》。(日本京都:法藏館,2001)。

中島隆藏。「嘉興續藏所收『大方廣佛華嚴經疏演義鈔』較刻葉祺胤」。《禪學研究諸相:田中良昭博士古稀記念論集》。(日本:大東出版社,2003):頁199-220。

中澤新一著。「:華嚴經.量子論.心理學」。《「」知》。(日本東京:岩波書店,2003)。

今津洪嶽。「大方廣佛華嚴經解題」。《佛學思想譯叢》。(美國加州:佛教正信會法印寺,1986)。

方廣錩著。「《華嚴經》的主要內容是什麼」。《佛教典籍百問》。(初版。高雄縣:佛光,民80)。

方廣錩著。「漢文《華嚴經》共有幾種譯本,它與梵本《華嚴經》的關係如何」。《佛教典籍百問》。(初版。高雄縣:佛光,民80)。

木村清孝。「『華嚴經合論簡要』」。《勝又俊教博士古稀記念論集:大乘佛教密教》。(1981):頁859-874。

木村清孝。「華嚴經中國思想:李通玄華嚴經解釋」。《中村元博士還曆記念論集:思想佛教》。(1973)。

木村清孝著。「『華嚴經』傳譯研究」。《中國華嚴思想史》。(日本京都:平樂寺書店,1992)。

木村清孝著。「華嚴經典成立流布」。《中國華嚴思想史》。(日本京都:平樂寺書店,1992)。

木村清孝著。「華嚴經觀展開」。《中國華嚴思想史》。(日本京都:平樂寺書店,1992)。

木村清孝著;李惠英譯。「《華嚴經》的傳譯及其研究」。《中國華嚴思想史》。(初版。台北市:東大圖書,民85)。

木村清孝著;李惠英譯。「華嚴經典的成立和流傳」。《中國華嚴思想史》。(初版。台北市:東大圖書,民85)。

木村清孝著;李惠英譯。「華嚴經觀的展開」。《中國華嚴思想史》。(初版。台北市:東大圖書,民85)。

丘山新校注。「華嚴經」。《佛陀.大乘佛教集》。(日本町田:玉川大學出版部,1983)。

平川彰。「華嚴經見初期大乘教徒宗教生活」。《華嚴思想》。(法藏館,1960)。

平川彰[]編。「華嚴經佛陀觀」。《華嚴思想(講座.大乘佛教 ; 第3卷): 新裝版》。(日本東京:春秋社,1996)。

平川彰[]編。「華嚴經成立」。《華嚴思想(講座.大乘佛教 ; 第3卷): 新裝版》。(日本東京:春秋社,1996)。

平井宥慶著。「中國華嚴:『華嚴經』信仰」。《華嚴學論集》。(日本東京:大藏出版,1997):頁137-154(L)。

玉城康四郎。「華嚴經佛陀觀」。《講座大乘佛教 第3卷:華嚴思想》。(日本東京:春秋社,1996)。

玉城康四郎。「華嚴經菩薩思想」。《西義雄博士頌壽記念論集:菩薩思想》。(1981):頁175-200。

玉城康四郎著。「冥想人生―華嚴經世界(1)(說法始―『盧舍那佛品』;だ一道―『菩薩明難品』)」。《華嚴入門:新裝版》。(日本東京:春秋社,2003)。

玉城康四郎著。「風光―華嚴經世界(2)(階梯―『十地品』;善財童子遍歷―『入法界品』)」。《華嚴入門:新裝版》。(日本東京:春秋社,2003)。

玉城康四郎著。「華嚴經(華嚴經;華嚴經成立 )」。《華嚴入門:新裝版》。(日本東京:春秋社,2003)。

石井公成著。「中國華嚴 敦煌寫本中靈弁『華嚴經論』斷簡」。《華嚴學論集》。(日本東京:大藏出版,1997):頁155-175(L)。

伊藤瑞叡。「華嚴經成立」。《講座大乘佛教 第 3 卷: 華嚴思想》。(日本東京:春秋社,1996)。

伊藤瑞叡著。「華嚴經 法華經見、十地法師體系」。《華嚴學論集》。(日本東京:大藏出版,1997)。

朱慧定。「《華嚴經》說時探究」。《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六)》。(初版。台北市:華嚴蓮社,民82-)。

佐藤泰舜。「靈弁華嚴經論就:新發見六卷分解說」。《宇井伯壽博士還曆記念論文集:印度哲學佛教諸問題》。(1951):頁249-280。

李杏九。「華嚴經淨土思想」。《佛教福祉研究》。(日本:思文閣出版,1998):頁447-479。

周叔迦。「華嚴略疏卷第一跋」。《現代佛教學術叢刊(44) : 華嚴典籍研究》。(初版。台北市:大乘文化,民65-68):頁35-64。

岡島秀隆著。「華嚴經:華嚴經自在性諸相」。《華嚴學論集》。(東京:大藏出版,1997):頁119-133(L)。

明成祖。「御製大方廣佛華嚴經序」。《圓明文集闡教篇》。(第一版。台北縣新店市:圓明,民83)。

河波昌。「空現象學試論:般若經.華嚴經等一論考」。《石上善應教授古稀記念論文集:佛教文化基調展開 第1卷》。(2001):頁113-130。

金子大榮。「華嚴經綱要 [第一回]」。《日本宗教大講座 第一卷: 聖典綱要》。(日本東京:東方書院,1927 (昭和2年)):頁13。

金子大榮。「華嚴經綱要 [第二回]」。《日本宗教大講座 第三卷: 聖典綱要》。(日本東京:東方書院,1927):頁15。

金子大榮。「華嚴經綱要 [第三回]」。《日本宗教大講座 第四卷: 聖典綱要》。(日本東京:東方書院,1927):頁13。

長谷川昌弘。「宋代居士『華嚴經』受容」。《華嚴學論集》。(1997):頁505-518(L)。

南亭和尚全集編篡委員會編纂。「華嚴經上的世間法出世間法」。《南亭和尚全集(五) : 律藏學 ; 論藏學 ; 聖賢集撰研究 ; 華嚴專文》。(初版。台北市:華嚴蓮社董事會,民74-)。

南亭和尚全集編篡委員會編纂。「華嚴經之產生」。《南亭和尚全集(五) : 律藏學 ; 論藏學 ; 聖賢集撰研究 ; 華嚴專文》。(初版。台北市:華嚴蓮社董事會,民74-)。

唐一玄。「讀《華嚴經》記」。《現代佛教學術叢刊(44) : 華嚴典籍研究》。(初版。台北市:大乘文化,民65-68):頁115-184。

唐一玄著。「讀「華嚴經」記」。《學佛餘言》。(初版。:一玄老人紀念會,民82)。

宮崎健司。「奈良時代『華嚴經』講說」。《日本佛教史的展開》。(塙書房,1999):頁122-140。

柴崎照和著。「日本華嚴 明惠『華嚴經傳記』」。《華嚴學論集》。(日本東京:大藏出版,1997):頁875-891(L)。

高峰了州。「《華嚴經》之成立」。《現代佛教學術叢刊(44) : 華嚴典籍研究》。(初版。台北市:大乘文化,民65-68):頁21-28。

高峰了州。「印度中國諸論師與《華嚴經》」。《現代佛教學術叢刊(44) : 華嚴典籍研究》。(初版。台北市:大乘文化,民65-68):頁105-114。

高峰了州著;釋慧嶽譯。「『華嚴經』之成立」。《華嚴思想史》。(初版。台北縣新店鎮: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民68)。

高峰了州著;釋慧嶽譯。「『華嚴經』之結構與根本思想」。《華嚴思想史》。(初版。台北縣新店鎮: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民68)。

高峰了州著;釋慧嶽譯。「『華嚴經』譯出前後之研究與『十地經論』翻譯」。《華嚴思想史》。(初版。台北縣新店鎮: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民68)。

高峰了州著;釋慧嶽譯。「印度.中國諸論師與『華嚴經』」。《華嚴思想史》。(初版。台北縣新店鎮: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民68)。

高峰了州著;釋慧嶽譯。「李通玄之思想與『華嚴經』組織論」。《華嚴思想史》。(初版。台北縣新店鎮: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民68)。

高峰了州著;釋慧嶽譯。「法順與『華嚴經』觀門之組織」。《華嚴思想史》。(初版。台北縣新店鎮: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民68)。

張廣湉輯。「大方廣佛華嚴經」。《釋門真孝錄》。(台北市:佛陀教育基金會,民81)。

莊為璣。「《華嚴經》考」。《現代佛教學術叢刊(44) : 華嚴典籍研究》。(初版。台北市:大乘文化,民65-68):頁29-34。

郭翠蘭。「《華嚴經》「善知識」譬喻之研究」。《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六)》。(初版。台北市:華嚴蓮社,民82-)。

陳琪瑛。「《華嚴經》初探」。《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五)》。(台北市:華嚴蓮社趙氏慈孝大專學生佛學講學金會,1995):頁396-417。

陳琪瑛。「<華嚴經>空間美學之研究-以彌勒樓閣為例」。《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七)》。(初版。台北市:華嚴蓮社,民82-)。

陳新會著。「慧苑華嚴經音義」。《中國佛教史籍概論》。(台北市:文史哲,民70)。

童瓊慧。「華嚴思想初探-從犢子部的「三法施設」、如來藏的「三際說」到<華嚴經>的「如來藏說」」。《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八)》。(初版。台北市:華嚴蓮社,民82-)。

結城令聞。「華嚴.天台兩乘教學的交渉:法華.華嚴兩經對兩家相互對弁」。《佛教思想史. 4:佛教內部對論-中國.》。(1981)。

黃夏年主編。「華嚴經是怎樣一部經?」。《佛教三百題》。(初版。台北市:建安,1996)。

奧野光賢著。「中國華嚴 吉藏教學『華嚴經』」。《華嚴學論集》。(東京:大藏出版,1997):頁177-190(L)。

廖明活。「智儼判教思想的形成--《搜玄記》和《五十要問答》的判教學說」。《佛教思想的傳承與發展--印順導師九秩華誕祝壽文集》。(台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95):頁335-366。

福原亮嚴。「華嚴經譬喻表現」。《佐藤博士古希記念:佛教思想論叢》。(1972):頁277-295(L)。

盧在性。「澄觀『華嚴經疏鈔』流傳」。《大久保良順先生傘壽記念論文集:佛教文化展開》。(1994)。

館野正生。「法藏華嚴思想形成上於『華嚴經旨歸』位置:法性融通中心」。《華嚴學論集》。(日本東京:大藏,1997):頁277-294(L)。

織田顯祐著。「中國華嚴 『華嚴經』聲聞」。《華嚴學論集》。(日本東京:大藏出版,1997):頁225-239(L)。

鎌田茂雄,上山春平。「『華嚴經』特徴」。《無限世界觀「華嚴」》。(日本東京:角川書店,1996)。

鎌田茂雄著。「『華嚴經』何―『華嚴經』構成思想」。《華嚴思想》。(日本東京:講談社,1988)。

鎌田茂雄著。「日本文化『華嚴經』(『華嚴經』世界;日本人自然觀定着華嚴思想;新世界觀華嚴思想)」。《華嚴思想》。(日本東京:講談社,1988)。

藤善真澄著。「中國華嚴 『華嚴經傳記』彼方」。《華嚴學論集》。(日本東京:大藏出版,1997):頁311-332(L)。

蘇俊源,周亞平主編;韋志林編著。「《華嚴經》是一部什麼樣的經典?」。《佛學文物館. 10 : 典籍篇》。(初版。台北縣板橋市:長圓圖書,民83-84)。

蘇俊源,周亞平主編;韋志林編著。「《華嚴經》為什麼會為古今佛教學人所一致推崇?」。《佛學文物館. 10 : 典籍篇》。(初版。台北縣板橋市:長圓圖書,民83-84)。

釋本空著。「掩關閱華嚴經有省」。《煙水集》。(香港再版。台北市:原泉,民63)。

釋本空著。「講華嚴至梵行品」。《煙水集》。(香港再版。台北市:原泉,民63)。

釋永明著。「《華嚴經》的善知識和女性」。《佛教的女性觀》。(初版。高雄縣:佛光,民79)。

釋印順著。「華嚴經含蓄的如來藏說」。《如來藏之研究》。(台北市:正聞,民70)。

釋印順著。「華嚴經的部類與集成」。《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台北市:正聞,民70)。

釋星雲講。「華嚴經的理想世界──華藏淨土」。《星雲大師講演集(一)》。(高雄縣:佛光,民66-80)。

釋真度。「聽講華嚴經要解的一點感想」。《蓮華園記. 第一輯》。(初版。台北市:原泉,民63-)。

釋真禪著。「<華嚴經>的傳譯」。《玉佛丈室集. 1》。(中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88-1990)。

釋開慈。「<華嚴經>中智慧的問答」。《佛教青年論文集 : 第七屆佛學論文發表會彙編》。(二版。高雄市:妙林,民88):頁287-299。

釋慈斌。「《華嚴經》概述」。《現代佛教學術叢刊(44) : 華嚴典籍研究》。(初版。台北市:大乘文化,民65-68)頁1-20。

釋聖嚴著。「記者訪問.講《華嚴經》」。《法鼓全集. 第六輯第十冊 : 空花水月》。(初版。台北市:法鼓文化,1999-2000)。

釋賢度著。「《華嚴經》之淨土華藏世界」。《華嚴淨土思想與念佛法門》。(二版。台北市:華嚴蓮社,民87)。

釋賢度著。「念佛法門於《華嚴經》中的地位」。《華嚴淨土思想與念佛法門》。(二版。台北市:華嚴蓮社,民87)。

釋賢度編著。「《華嚴經》初會菩提場概說」。《轉法輪集》。(初版。台北市:華嚴蓮社,民87)。

釋釋成一。「略述華嚴經之傳譯及其於中國佛教之影響」。《蓮華園記. 第一輯》。(初版。台北市:原泉,民63-)。
 
普賢行願品

石濱純太郎。「回鶻文普賢行願品殘卷」。《羽田博士頌壽記念東洋史論叢》(日本京都:東洋史研究會,1980):頁63-67。

姚長壽。「《普賢行願品》與敦煌卷子中的相應資料」。《周紹良先生欣開九秩慶壽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頁245-252。

蘇俊源,周亞平主編;韋志林編著。「《普賢行願品》為什麼會在佛教中被廣泛地運用?」。《佛學文物館. 10 : 典籍篇》。(初版。台北縣板橋市:長圓圖書,民83-84)。

釋圓照。「華嚴經普賢行願思想概要」。《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四)》。(台北市:華嚴蓮社趙氏慈孝大專學生佛學獎學金,民82-)。

釋賢度著。「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華嚴淨土思想與念佛法門》。(二版。台北市:華嚴蓮社,民87)。

釋諦閑著。「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輯要疏」。《諦閑大師遺集. 第一編 : 經釋》。(台北市:佛教,民63)。

釋默如。「《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論」。《現代佛教學術叢刊(44) : 華嚴典籍研究》。(初版。台北市:大乘文化,民65-68):頁185-328。

釋默如著。「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論」。《默如叢書(一) : 經釋》。(台一版。台北市:新文豐,民78)。
 
十忍品

釋賢度編著。「<十忍品>要義」。《轉法輪集》。(初版。台北市:華嚴蓮社,民87)。
 
十定品

釋賢度編著。「<十定品>要義」。《轉法輪集》。(初版。台北市:華嚴蓮社,民87)。
 
明法品

釋曉雲著;雲門學園編輯。「讀華嚴經明法品」。《島嶼歲月》。(初版。台北市:原泉,民87)。
 
如來出現品

釋證光。「華嚴經如來出現品涅槃出現章記要」。《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四)》。(台北市:華嚴蓮社趙氏慈孝大專學生佛學獎學金,民82-)。
 
淨行品

佐藤悅成。「道元禪師身心:『華嚴經』淨行品關」。《華嚴學論集》。(1997):頁923-939(L)。
 
十地品

大南龍昇。「恐怖超克:十地經五怖畏說」。《宗教文化諸相:竹中信常博士頌壽記念論文集》。(日本:山喜房佛書林,1984):頁761-780。

五十嵐明寶。「『十住毘婆沙論』『十地經論』」。《中西智海先生還曆記念論文集:親鸞佛教》。(1994):頁567-586。

伊藤瑞叡。「『十地經』『十地經論』心識說緣起觀」。《平川彰博士古稀記念論集:佛教思想諸問題》。(1985):頁159-176。

伊藤瑞叡。「『法華論』見『十地經論』性格:『法華論』作者.譯者論明」。《宮崎英修先生古稀記念:日蓮教團諸問題》。(1983):頁1193-1228。

伊藤瑞叡。「十地經十地經論慢(māna)」。《前田専學先生還曆記念:我思想》。(1991):頁597-610(L)。

伊藤瑞叡。「十地經諸本經題」。《奧田慈應先生喜壽記念:佛教思想論集》。(1976):頁923-934。

伊藤瑞叡。「中國華嚴宗本覺的思想:華嚴十地經本覺的思想華嚴教學本覺的思想」。《本覺思想源流展開:法華經研究. 11》。(平樂寺書店,1991):頁53-92。

朱慧定。「<華嚴經>十住菩薩之梵行」。《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七)》。(初版。台北市:華嚴蓮社,民82-)。

朱慧定。「<華嚴經>十住菩薩之梵行」。《佛教青年論文集 : 第七屆佛學論文發表會彙編》。(二版。高雄市:妙林,民88):頁371-386。

金起賢。「《華嚴經》〈十地品〉所謂『三界唯心』的意涵之探討」。《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五)》。(台北市:華嚴蓮社趙氏慈孝大專學生佛學講學金會,1995):頁23-45。

長谷岡一也。「十住毘婆沙論於十地經引用」。《山口博士還曆記念:印度學佛教學論叢》。(日本京都:法藏館,1955):頁177-186。

室寺義仁。「『十地經』「大悲」(mahākaruṇā)「唯心」(cittamātra)」。《高木[言*申]元博士古稀記念論集:佛教文化諸相》。(2000):頁251-267(L)。

宮[土*反]宥勝譯。「華嚴經十地品」。《佛典》。(日本東京:河出書房新社,1972)。

釋修德。「略述<華嚴經><十地品>菩薩行證的特色」。《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四)》。(台北市:華嚴蓮社趙氏慈孝大專學生佛學獎學金,民82-)。

釋慈汶。「<華嚴經><十地品>發光地之研究」。《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七)》。(初版。台北市:華嚴蓮社,民82-)。

釋慈汶。「<華嚴經><十地品>發光地之研究」。《佛教青年論文集 : 第七屆佛學論文發表會彙編》。(二版。高雄市:妙林,民88):頁356-370。

釋道修。「<十地經論>「心」之思想與體驗之交涉-以世親解釋與西洋哲學家狄爾泰「體驗」觀點探討」。《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八)》。(初版。台北市:華嚴蓮社,民82-)。

釋覺清。「《華嚴經》〈十地品〉難勝地之菩薩行--以澄觀疏解為主」。《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十)》。(台北市:財團法人台北市華嚴蓮社,2000):頁33-62。

釋觀慧。「華嚴經十地品研究」。《華嚴專宗學院佛學研究所論文集(一)》。(初版。台北市:華嚴專宗學院,民83)。
 
菩薩明難品

吉津宜英。「『華嚴經』「明難品」緣起甚深」。《中村璋八博士古稀記念:東洋學論集》。(1996):頁829-846。

釋開慈。「<華嚴經>中智慧的問答-以<六十華嚴><菩薩明難品>為中心」。《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七)》。(初版。台北市:華嚴蓮社,民82-)。
 
離世間品

蔣輝雄。「華嚴經離世間品十種見佛章述義」。《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四)》。(台北市:華嚴蓮社趙氏慈孝大專學生佛學獎學金,民82-)。

釋自莊。「<八十華嚴經><離世間品>戒觀」。《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四)》。(台北市:華嚴蓮社趙氏慈孝大專學生佛學獎學金,民82-)。

釋見愷。「《八十華嚴.離世間品》「受記」之探討」。《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六)》。(初版。台北市:華嚴蓮社,民82-)。

釋性虛(?)。「《八十華嚴 離世間品》之善知識觀」。《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五)》。(台北市:華嚴蓮社趙氏慈孝大專學生佛學講學金會,1995):頁193-236。

釋賢度編著。「<離世間品>中十種魔與離魔業」。《轉法輪集》。(初版。台北市:華嚴蓮社,民87)。

釋賢度編著。「<離世間品>釋義」。《轉法輪集》。(初版。台北市:華嚴蓮社,民87)。

釋會容。「華嚴經離世間品十施章淺說」。《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四)》。(台北市:華嚴蓮社趙氏慈孝大專學生佛學獎學金,民82-)。

釋體成。「<八十華嚴.離世間品>之善知識觀」。《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五)》。(初版。台北市:華嚴蓮社,民82-)。
 
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

釋德和。「<華嚴經><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之研究」。《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七)》。(初版。台北市:華嚴蓮社,民82-)。

釋德和。「<華嚴經><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之研究」。《佛教青年論文集:第七屆佛學論文發表會彙編》。(二版。高雄市:妙林,民88):頁321-333。
 
十迴向品

釋明度。「華嚴經十迴向品讀後感」。《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四)》。(台北市:華嚴蓮社趙氏慈孝大專學生佛學獎學金,民82-)。
 
入法界品

干潟龍祥。「ㄧ迴廊雕刻華嚴經入法界品」。《中野教授古稀記念論文集》。(日本:中野教授古稀記念會,1960)。

中村薰。「『華嚴經』「入法界品」善知識」。《宇治谷祐顯佛壽記念論集:佛教化.佛道學》。(日本:法藏館,1996)。

平川彰[]編。「善財童子遍歷」。《華嚴思想(講座.大乘佛教 ; 第3卷): 新裝版》。(日本東京:春秋社,1996)。

田村智淳。「『華嚴經.入法界品』『威神力』」。《文化論理:戶崎宏正博士古稀記念論文集》。(日本福岡:九州大學出版會,2000):頁85-112(L)。

長谷岡一也。「善財童子遍歷:『入法界品』思想」。《講座.大乘佛教. 3:華嚴思想》。(日本東京:春秋社,1983)。

真野龍海。「梵文『入法界品』第一○章一一章二二章(試譯)」。《大久保良順先生傘壽記念論文集:佛教文化展開》。(1994):頁3-27(L)。

真野龍海。「梵文『入法界品』第17.18.19.20章(試譯)」。《阿川文正教授古稀記念論集:法然淨土教思想傳歷》。(2001):頁3-26(L)。

真野龍海。「梵文『入法界品』第21.22章(試譯)」。《香川孝雄博士古稀記念論集:佛教學淨土學研究》。(2001):頁167-184(L)。

真野龍海。「梵文『入法界品』第23.24.25章(試譯)」。《佐藤良純教授古稀記念論文集:文化佛教思想基調展開(第1卷)》。(山喜房佛書林,2003):頁3-17(L)。

陸艷冰。「童子拜觀音-<華嚴經>(入法界品)的藝術表現」。《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八)》。(初版。台北市:華嚴蓮社,民82-)。

釋智因。「《八十華嚴.入法界品》中「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初探」。《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六)》。(初版。台北市:華嚴蓮社,民82-)。

釋演祥。「從<華嚴經><入法界品>一探佛教之「遊行」義」。《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八)》。(初版。台北市:華嚴蓮社,民82-)。

釋證自。「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四)》。(台北市:華嚴蓮社趙氏慈孝大專學生佛學獎學金,民82-)。

釋繼證。「華嚴經「入法界品」述義」。《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四)》。(台北市:華嚴蓮社趙氏慈孝大專學生佛學獎學金,民82-)。
 
十惡品

方廣錩主編。「大方廣華嚴十惡品經」。《藏外佛教文獻. 第一輯》。(第一版。中國北京:宗教文化,1995-)。
 
十無盡藏品

南亭和尚全集編篡委員會編纂。「華嚴經十無盡藏品中的施藏」。《南亭和尚全集(五) : 律藏學 ; 論藏學 ; 聖賢集撰研究 ; 華嚴專文》。(初版。台北市:華嚴蓮社董事會,民74-)。
 
普賢菩薩說證明經

野上俊靜。「大谷大學藏敦煌本《普賢菩薩說證明經》」。《神田博士還曆記念書誌學論集》。(東京:平凡社,1957):頁177-179。

□學位論文

李杏九(道業)著。「華嚴經思想研究」。博士論文。日本:佛教大學,1998。

李惠英著。「慧苑撰『續華嚴略疏刊定記』基礎的研究」。博士論文。日本東京都:東京大學,1996。

陳琪瑛撰。「《華嚴經》美學之研究」。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民84。

曾瓊瑤。「華嚴如來性起正法之研究:以法藏《探玄記》為主」。碩士論文。: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民91。

釋明忍(簡圓)撰。「華嚴經之集成及其思想特色」。碩士論文。香港:香港能仁學院哲學研究所,民81。

釋敬元。「華嚴經入法菩薩行」。畢業論文。台北市:華嚴專宗佛學研究所第三屆。
 
十地品

伊藤瑞叡著。「十地經菩薩道歷史的發展研究」。博士論文。日本:早稻田大學,1984。

釋慈汶。「《華嚴經 十地品》離垢地戒度之研究」。畢業論文。台北市:華嚴專宗佛學研究所,1998。

釋觀慧。「華嚴經十地品研究」。畢業論文。台北市:華嚴專宗佛學研究所第一屆。
 
離世間品

釋自莊。「《八十華嚴經》〈離世間品〉戒觀」。畢業論文。台北市:華嚴專宗佛學研究所第三屆。

釋體成。「《八十華嚴.離世間品》之善知識觀」。畢業論文。台北市:華嚴專宗佛學研究所第三屆。
 

溫美惠撰。「《華嚴經.入法界品》之文學特質研究」。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民90。

釋德和。「佛教天鼓之研究--以《華嚴經》(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為主」。畢業論文。台北市:華嚴專宗佛學研究所,1998。

□會議論文

李富華。「《華嚴經》與普賢菩薩思想研究」。《第三屆弘一大師德學會議論文集》。第三屆弘一大師德學會議,弘一大師學會主辦,1999年10月28日至30日。

陳琪英。「《華嚴經》的美學義蘊:『藝術表法』的意義及運用」。《宗教與心改革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市:高雄道德院,1998):頁258-275。

游祥洲。「《華嚴經》的苦行思想」。《一九九九年佛學與人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市: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1999年):頁7-24。一九九九年佛學與人生學術研討會,逢甲大學人文社會研教中心、教職員工佛學社、逢甲大學普覺佛學社、慈濟青年社主辦,1999年12月10日至11日。

顏娟英。「北朝華嚴經造像的省思」。《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頁333-368。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2000年6月29日至7月1日。
 
十地品

周邦信,林秀雪。「從CDP之知識結構作佛典版本比對---以《華嚴經.十地品.現前地》為例」。《佛學與資訊作品研討會論文集》:頁D-D。佛學與資訊作品研討會,中華佛學研究所主辦,1999年7月10日至11日。

鄭德承。「《華嚴經.十地品》初歡喜地的布施行」。第十二屆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南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主辦,90年9月7日至8日。

釋慈汶。「《華嚴經 十地品》離垢地戒度之研究」。華嚴蓮社第九屆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

釋覺清。「《華嚴經》<十地品>難勝地之菩薩行---以澄觀之疏解為主」。《第十屆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一場--第十四場)》:頁[14]1-16。第十屆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圓光佛學研究所主辦,1999年8月20日至22日。
 
普賢行願品

周紹良。「五本普賢菩薩行願品贊比勘」。《1990年敦煌學國際研討會文集(石窟史地-語文編)》(瀋陽:遼寧美術出版社,1995年):頁418-433。

侯秋東。「闡論華嚴經普賢十大願第一願禮敬諸佛」。《第三屆弘一大師德學會議論文集》。第三屆弘一大師德學會議,弘一大師學會主辦,1999年10月28日至30日。
 
入法界品

陳傳集。「〈入法界品.明智居士章〉中精進度之思想」。《第十一屆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26日)》(台北縣:中華佛學研究所,2000年8月26日):頁1-13。第十一屆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主辦,2000年8月26日至27日。

釋定慧。「華嚴念佛法門初探--以《入法界品》『德雲比丘章』為中心」。華嚴蓮社第九屆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

釋修諦。「《華嚴經.入法界品》逆行度生之探討」。《第十一屆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台北縣:中華佛學研究所,2000年8月26日):頁175-184。第十一屆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主辦,2000年8月26日至27日。
 

釋天蓮。「華嚴淨土思想初探--以《八十華嚴經.華藏世界品》為中心」。《第十一屆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台北縣:中華佛學研究所,2000年8月26日):頁166-174。第十一屆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主辦,2000年8月26日至27日。

釋性空。「華嚴思想中眾生業性之探討---以《華嚴經.菩薩問明品》為中心」。第十五屆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2004年6月11日至12日。

釋傳智。「十行菩薩饒益行初探以《華嚴經》〈十行品〉為主」。華嚴蓮社第九屆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

釋慧道。「文殊菩薩之研究以《華嚴經》『十信法門』為主」。華嚴蓮社第九屆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

□期刊論文

[土*反]本幸男。「華嚴經於人間觀」。《日本佛教學會年報》33期(1968年3月):頁97-107。

[土*反]本幸男。「華嚴經顯人間像」。《法華》40卷2期(1953年6月):頁6-20。

[土*反]本幸男。「華嚴經理念」。《佛教思潮》2卷4期(1949年4月):頁6-9。

[土*反]本幸男。「華嚴經理念」。《法華》35卷4期(1949年6月):頁48-50。

[土*反]本幸男。「攝大乘論佛二十一種功德華嚴經關係」。《大崎學報》94期(1939年7月4日):頁59-69。

[這-言+十]直四郎。「"西田龍雄著『西夏文華嚴經I』京都:京都大學文學部,1975"」。《鈴木學術財團年報》12期(1976年10月):頁114-115。

Bernard Faure著;禪文化研究所紀要編集部譯。「神秀華嚴經」。《禪文化研究所紀要》通號15期(1988年12月):頁195-214。

ODA, Juten(小田壽典)。「On the Uigur Colophon of the Buddhavatamsaka-sutra in Forty-Volumes (譯『四十華嚴經』識語)」。《研究紀要》2號(1985年3月):頁121-127。

ㄧ ㄧ。「神秀華嚴經」。《禪文化研究所紀要》15期(1988年12月):頁195-214。

一色順心。「法藏撰華嚴經旨歸研究」。《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9卷2期=58期(1981年3月31日):頁221-225。

三保忠夫。「大治本新華嚴經音義撰述背景」。《南都佛教》33期(1974年12月25日):頁16-31。

土井虎賀壽著;土井杉野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序說」。《法華文化研究》通號14期(1988年3月):頁1-28。

土屋松榮。「淨土教思想諸問題(III):華嚴經典關連」。《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9卷2期=78期(1991年3月20日):頁148-151(L)。

大田利生。「親鸞華嚴經」。《真宗學》105.106期合併號期(2002年3月):頁195-217。

大竹晉。「著者問題中心『華嚴經關脈義記』『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略疏』研究:法藏.智儼真撰證明、併撰述背景言及」。《宗教學.比較思想學論集》2期(1999年7月):頁13-24(L)。

大西龍峰。「華嚴經成立流傳關古傳說:上中下三本說」。《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3卷2期=66期(1985年3月25日):頁500-505。

小[土*反]匡宏。「『華嚴經』信」。《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3卷2期=86期(1995年3月):頁867-865。

小田壽典,百濟義康,井泰淳。「西域出土佛典研究譯八十華嚴殘簡安藏四十華嚴」。《龍谷大學佛教文化研究所紀要》12期(1983年9月):頁176-205。

小林芳規。「大東急記念文庫所藏大方廣佛華嚴經卷34草[仁-二+反]名」。《》通號3期(1961年7月)。

小林實玄。「『探玄記』『華嚴三昧』觀」。《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6卷2期=52期(1978年3月20日):頁341-344。

小林實玄。「菩薩本業經意圖:華嚴大經編纂關」。《印度學佛教學研究》7卷1期=13期(1958年12月1日):頁168-169。

小林實玄。「華嚴經組織於普賢經典位置:藏譯華嚴經『普賢所說品』留意」。《印度學佛教學研究》8卷1期=15期(1960年1月25日):頁136-137。

小倉肇。「新譯華嚴經音義私記同音字注(上):聲母」。《弘前大學教育學部紀要》38期(1977年9月):頁23-38。

小倉肇。「新譯華嚴經音義私記同音字注(下):韻母.聲調」。《弘前大學教育學部紀要》39期(1978年2月):頁1-15。

山口益。「華嚴經唯心偈印度的訓詁」。《大谷學報》102期=28卷2期(1949年3月10日):頁1-30。

山田亮賢。「華嚴經文殊菩薩」。《大谷學報》47卷3期=175期(1967年12月25日):頁1-12。

山田亮賢。「華嚴經寂滅道場祇園精舍:法藏解釋主」。《佛教學ㄧ》4期(1966年10月30日):頁1-14。

山田龍城。「華嚴經生活體驗」。《大法輪》21卷10期(1954年10月):頁34-39。

川鍋征行。「神華嚴經如來:愛知求道關一考察」。《比較思想研究》(1976年12月):頁79-89。

中田祝夫。「華嚴經元慶三年點本--天台宗最古點本寸解」。《》通號3期(1961年7月)。

中村薰。「華嚴經於如來三業(一)」。《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8卷1期=55期(1979年12月31日):頁316-318。

中村薰。「『華嚴經』於如來三業(二)」。《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9卷1期=57期(1980年12月31日):頁248-251。

中村薰。「『華嚴經』於如來三業(三)」。《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0卷1期=59期(1981年12月31日):頁351-354。

中村薰。「『華嚴經』於教化」。《真宗教學研究》21期(2001年6月):頁169-171。

中村薰。「『華嚴經』於普賢十大願」。《同朋大學論叢》通號52期(1985年6月):頁125-159。

中村薰。「『華嚴經』顯童子:特音莊嚴.地獄.善財三童子中心」。《東海佛教》33期(1988年6月24日):頁51-63。

中村薰。「『華嚴經』名號」。《真宗教學研究》15期(1991年11月23日):頁47-56。

中村薰。「『華嚴經』菩薩觀:特普賢.文殊.彌勒三聖相互關係」。《日本佛教學會年報》51期(1986年3月):頁87-104。

中村薰。「華嚴經於一異問題」。《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3卷1期=45期(1974年12月25日):頁152-153。

中村薰。「華嚴經於信滿成佛」。《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4卷2期=48期(1976年3月31日):頁253-256。

中村薰。「華嚴經於魔」。《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7卷1期=53期(1978年12月31日):頁124-125。

中村薰。「親鸞聖人『華嚴經』:特善知識觀」。《真宗教學研究》3期(1979年11月23日):頁43-56。

中村薰。「親鸞聖人『華嚴經』:特『化身土卷』引用『華嚴經』四文中心」。《真宗研究》通號41期(1997年1月):頁82-96。

中村薰。「親鸞『華嚴經』」。《同朋大學論叢》74/75期(1996年12月1日):頁99-138(L)。

今津洪嶽作;印海譯。「大方廣佛華嚴經解題」。《海潮音》67卷6期(民75年6月):頁14-22。

方東美。「華嚴經所詮之義理--五周因果周」。《中國文化月刊》21期(民70年7月):頁3-28。

方東美講。「華嚴經中的宗教內容」。《中國文化月刊》23期(民70年9月):頁4-34。

方東美口說。「華嚴經的大科--四分說明全經之大旨」。《中國文化月刊》26期(民70年12月):頁4-31。

方東美口說;方武筆錄;楊政河校訂。「研讀探究華嚴經之層次及意見」。《中國文化月刊》28期(民71年2月):頁5-37。

方東美口說;方武筆錄;楊政河校訂。「檢討華嚴經的宗教內容暨華嚴五教止觀之內涵」。《中國文化月刊》29期(民71年3月):頁4-35。

方東美講。「華嚴經內涵」。《中國文化月刊》20期(民70年6月):頁4-28。

方東美講。「華嚴經的大科--四分說明全經之大旨」。《中國文化月刊》26期(民70年12月):頁4-31。

方東美講;楊政河校訂。「華嚴宗哲學(九)--華嚴經中的宗教內容」。《中國佛教》23卷4期(1979年1月):頁11-23。

方東美講;楊政河校訂。「華嚴宗哲學(十)--檢討華嚴經的宗教內容暨華嚴五教止觀之內涵」。《中國佛教》23卷5期(1979年2月):頁4-17。

方東美講;方武記、楊政河校。「檢討華嚴經的宗教內容暨華嚴五教止觀之內涵」。《中國文化月刊》29期(民71年3月):頁4-35。

方振農。「佛學書摘--走向成佛的路徑--華嚴經」。《普門》219期(民86年12月):頁17-26。

日置孝彥。「搜玄記一乘十玄門法界緣起相違」。《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7卷2期=54期(1979年3月31日):頁290-293。

月輪賢隆。「教行信證引用華嚴經梵文」。《龍谷大學論集》365期(1960年12月16日):頁326-349。

木村清孝撰;東寧譯。「《華嚴經》與《法華經》」。《諦觀》84期(1996年1月):頁3-13。

木村清孝。「『華嚴經』展開」。《國文學解釋教材研究》44卷8期=通號643期(1999年7月):頁16-23。

木村清孝。「吉藏『無礙』思想『華嚴經』」。《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5卷2期=50期(1977年3月31日):頁57-62(L)。

木村清孝。「華嚴經典成立」。《東洋學術研究》106期=23卷1期(1984年5月):頁212-231。

木村清孝。「華嚴經宗趣論歷史意味」。《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9卷1期=37期(1970年12月25日):頁255-261。

木村清孝。「華嚴經研究者信仰的立場」。《宗教研究》230期=50卷3期(1976年12月):頁143-144。

木村清孝。「華嚴經法華經:東研究傳統省」。《中央學術研究所紀要》23期(1994年12月1日):頁33-44。

木村誠。「統一新羅骨品制--新羅華嚴經寫經跋文研究」。《人文學報》通號185期(1986年3月):頁75-104。

木內武男。「華嚴寺石刻華嚴經」。《Museum》通號136期(1962年7月)。

牛達生。「元刊木活字版西夏文佛經《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七十六卷考察記」。《國家圖書館學刊》1997年1期。

牛達生。「元刊木活字版西夏文佛經『大方廣佛華嚴經』第76卷考察記」。《北京圖書館館刊(大陸)》1997年1期=19期(1997年3月):頁81-85。

加藤精一。「『華嚴經』超價値」。《智山學報》通號46期(1997年3月):頁41-50。

加藤精一。「弘法大師『華嚴經開題』著作」。《智山學報》53期(2004年3月):頁183-191。

北村高。「ㄧ出身譯經僧華嚴經」。《龍谷大學佛教文化研究所紀要》通號17期(1978年9月):頁88-93。

古正美。「從南天烏荼王進獻的《華嚴經》說起--南天及南海的《華嚴經》佛王傳統與密教觀音佛王傳統」。《佛學研究中心學報》5期(2000年7月):頁159-201。

古田榮作。「『華嚴經』教育」。《大手前大學人文科學部論集》3期(2003年3月25日):頁33-65。

市川良宣。「『本典』所引於今家『華嚴經』觀」。《宗學院論輯》16期(1976年3月15日):頁153-198。

平岡定海。「東大寺藏高麗版『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影響」。《大和文化研究》4卷2期(1956年4月)。

平岡定海。「華嚴經於須彌山思想受容:大佛蓮弁毛雕思想史的背景」。《大手前女子大學論集》5期(1971年11月6日):頁18-37。

平岡定海。「華嚴經梵網經相異:大佛蓮弁毛雕思想史的背景(二)」。《大手前女子大學論集》9期(1975年11月6日):頁94-111。

玉城康四郎。「華嚴經真理」。《理想》通號606期(1983年11月):頁2-23。

玉城康四郎著;關世謙譯。「華嚴經與菩薩思想(一)」。《菩提樹》31卷1期=361期(1982年12月):頁29-32。

玉城康四郎著;關世謙譯。「華嚴經與菩薩思想(二)」。《菩提樹》31卷2期=362期(1983年1月):頁38-39。

玉城康四郎著;關世謙譯。「華嚴經與菩薩思想(三)」。《菩提樹》31卷3期=363期(1983年2月):頁46-48。

生井智紹。「『華嚴經』陀羅尼:內的展開外的影響」。《密教學研究》30期(1998年3月):頁15-32。

生井智紹。「--『華嚴經』<菩提心>說觀點」。《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3卷2期=86期(1995年3月20日):頁876-868。

田村智淳。「華嚴經國土觀」。《日本佛教學會年報》58期(1993年5月25日):頁1-12(L)。

申寶林。「唐清前哲先後輝映--喜讀《華嚴經疏纂要》」。《廣東佛教通訊》(1990年6月)。

白石克。「稱名寺所藏金澤文庫保管相州靈山寺版『大方廣佛華嚴經六十卷』」。《金澤文庫研究紀要》17卷4期=180期(1971年4月):頁12-17。

白石克。「覆宋版『五部大乘經』類宋版關係-2-『大方廣佛華嚴經 六〇卷(東晉佛駄跋陀羅譯)』諸版於卷首品目異同」。《書誌學》通號26.27期(1981年5月):頁12-19。

石井公成。「『華嚴經問答』著者」。《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3卷2期=66期(1985年3月25日):頁593-596。

石井公成。「大東亞共榮圈至華嚴哲學:龜谷聖馨『華嚴經』宣揚」。《思想》943期(2002年11月):頁128-146。

石田尚豐。「華嚴經美術展開」。《Museum》通號350期(1980年5月):頁4-18。

石田尚豐編。「華嚴經繪」。《日本美術》通號270期(1988年11月):頁1-80。

石澤要。「大乘佛教解脱論:華嚴經」。《群馬大學紀要. 人文.社會科學編》通號15期(1966年7月):頁167-188。

伊藤瑞叡。「華嚴經大本構想.內容區分及大本成立意圖」。《鈴木學術財團年報》3期(1967年3月):頁197-200。

吉田宗男。「『教行證文類』『涅槃經』『華嚴經』連引」。《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2卷2期=84期(1994年3月):頁706-708。

吉津宜英。「神秀華嚴經疏」。《宗學研究》通號24期(1982年3月):頁204-209。

吉津宜英。「華嚴經傳記」。《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7卷1期=53期(1978年12月31日):頁271-275。

池田證壽。「上代佛典音義玄應一切經音義--大治本新華嚴經音義信行大般若經音義場合」。《國語國文研究》通號64期(1980年9月):頁64-77。

池田證壽。「新譯華嚴經音義私記成立意義--慧苑音義引用方法検討中心」。《訓點語訓點資料》通號77期(1987年3月):頁1-14。

池田證壽。「新譯華嚴經音義私記性格」。《國語國文研究》通號75期(1986年3月):頁1-16。

池要。「『新譯華嚴經七處九會頌釋章』」。《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0卷1期=79期(1991年12月20日):頁74-78。

百濟康義,小田壽典。「ィ譯八十華嚴残簡--付 安藏四十華嚴」。《龍谷大學佛教文化研究所紀要》通號22期(1983年9月):頁176-205。

羽田亨。「文華嚴經斷簡」。《關西大學東洋學術研究所論叢》6期(1953年9月):頁1-29。

佐佐木月樵。「華嚴經第三部模型及其素材關研究」。《佛教研究》1卷2期=2期(1920年7月20日):頁86-98。

佐藤心岳。「中國『華嚴經』研究講說」。《佛教大學研究紀要》通號67期(1983年3月):頁1-26。

佐藤心岳著;李美智譯。「華嚴經在中國之研究」。《獅子吼》27卷5期(民77年5月):頁10-16。

佐藤厚。「『宗鏡錄』卷二十八所引『雜華嚴經一乘修行者秘密義記』:房山石經刻經『健拏標訶一乘修行者秘密義記』對照研究」。《東洋學研究》41期(2004年2月25日):頁159-182。

佐藤厚。「義湘系華嚴思想『華嚴經』理解--『十句章圓通記』中心」。《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5卷2期=90期(1997年3月):頁788-790。

佐藤隆賢。「弘法大師思想上華嚴經類典籍-1-」。《大正大學研究紀要. 佛教學部.文學部》通號58期(1973年3月):頁69-108。

佐藤賢順。「事時:華嚴經時間觀念」。《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卷2期=6期(1955年3月30日):頁107-114。

佐藤賢順。「華嚴經時間論」。《佛教論叢》第2輯(昭和24年2月):頁69-70。

吳言生。「華嚴帝網印禪心──論《華嚴經》、華嚴宗對禪思禪詩的影響」。《人文雜志》2000年2期。

志村武。「『起信論』『無明』『華嚴經』『十玄門』展開見『真如』考察」。《武藏野女子大學紀要》通號14期(1979年):頁33-43。

李利安。「書評:(魏道儒著)《中國華嚴宗通史》--從華嚴經學到華嚴宗學」。《中國禪學》1期(2002年6月)。

李貞淑。「『華嚴經搜玄記』十地各地名稱意味」。《印度學佛教學研究》51卷2期=通號102期(2003年3月20日):頁538-540。

李富華。「《華嚴經》與普賢菩薩思想」。《佛學研究》1999年。

李惠英。「『華嚴經關脈義記』」。《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2卷2期=84期(1993年3月25日):頁66-68(L)。

李惠英。「慧苑『續華嚴略疏刊定記』研究:八十華嚴經翻譯教體論」。《哲學佛教學研究》3期(1995年10月31日):頁76-88(L)。

李惠英。「慧苑『續華嚴略疏刊定記』」。《南都佛教》72期(1995年11月25日):頁40-51(L)。

村井章介。「對馬仁位東泉寺所藏元版新譯華嚴經:弘法藏残卷發見」。《佛教史學研究》28卷2期(1986年3月):頁23-50(L)。

杜繼文。「五台山與《華嚴經》的基本思想」。《五台山研究卷》1986年5期。

赤尾榮慶。「法藏教學於四教終教:『五教章』『探玄記』相違」。《佛教學ㄧ》40期(1984年10月30日):頁48-61。

赤尾榮慶。「華嚴經聲聞」。《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1卷2期=62期(1983年3月25日):頁308-311。

兒山敬一。「Das Mathematische in dem Avatamsaka Sutra(1)」。《TOYO UNIVERSITY ASIAN STUDIES》1期(1961年):頁47-55。

兒山敬一。「Das Mathematische in dem Avatamsaka Sutra(2)」。《TOYO UNIVERSITY ASIAN STUDIES》2期(1964年):頁5-14。

兒山敬一。「華嚴經數理的(二)」。《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0卷1期=19期(1962年1月25日):頁41-46。

周叔迦。「敦煌寫本《華嚴經略疏》卷第一」。《現代佛學》1960年8期(1960年12月):頁25-34。

周宣德。「序楊政河君《華嚴經教與哲學研究》」。《中國佛教》25卷2期(1980年11月):頁18-19。

周宣德。「序楊政河撰『華嚴經教與哲學研究』」。《慧炬》199期(民70年1月):頁38-40。

周齊。「華嚴經學與華嚴宗學分際及理路的發展探索--《中國華嚴宗通史》述評」。《中國佛學》2卷1期(1999年):頁319-330。

岡本一平。「佛馱跋陀羅傳記研究:『華嚴經』翻譯中心」。《佛教學》43期(2001年12月20日):頁51-73。

岡宏。「教行信證華嚴經引用考察--涅槃經連引中心」。《宗學院論集》通號68期(1996年3月):頁42-61。

岡部長章。「三井家藏華嚴經奧書即物的考察」。《日本歷史》通號120期(1958年6月):頁76-80。

念生。「由華嚴經談到人體的移植」。《獅子吼》11卷2/3期(民61年2月):頁5-6。

昌法。「《華嚴經》大意淺探」。《閩南佛學院學報》23期(1999年12月):頁63-73。

杭大元。「《華嚴經》宗教實踐的精神與過程--對現實上人生之啟示」。《中國佛教》29卷5期(1985年5月):頁9-12。

杭大元。「簡介八十華嚴三周因果之內涵」。《中國佛教》28卷7期(1984年7月):頁25-33。

林子青譯。「一個美國婦女對《華嚴經》的理解」。《上海佛教》(1988年4月)。

林宥海。「敦煌千佛洞於華嚴經七處九會圖像就」。《密教研究》67期(1938年9月25日):頁211-227。

林智康。「親鸞華嚴經」。《佐賀龍谷短期大學紀要》29期(1983年2月25日):頁63-73(L)。

松原恭讓。「華嚴宗見華嚴經」。《日本佛教學協會年報》6期(1934年4月):頁10-69。

河村孝照。「大乘捏槃經華嚴經」。《東洋學研究》5期(1971年3月20日):頁49-66。

河野法雲。「華嚴法華二經交渉」。《大崎學報》31期(1913年11月25日):頁97-103。

河野法雲。「華嚴經淨土經關係」。《佛教研究》10卷1期=33期(1929年2月25日):頁107-118。

河野法雲。「華嚴經顯念佛三昧」。《佛教研究》3卷4期=11期(1922年11月28日):頁52-64。

河野訓。「竺法護譯華嚴經類魏晉玄學:漸備一切智德經中心」。《佛教學》35期(1993年12月):頁41-58。

牧本卓郎。「華嚴經日本人心--人生真()"出會"中」。《日本及日本人》通號1604期(1991年10月):頁38-47。

近藤喜博。「東大寺華嚴經.見返繪」。《Museum》通號38期(1954年5月):頁26-29。

近藤隆晁。「華嚴本經見華嚴哲學」。《日本佛教學協會年報》14期(1942年10月):頁38-84。

邱高興。「以《易》解《華嚴經》──李通玄對《華嚴經》的新詮釋」。《周易研究》2000年1期:頁59-65。

金子大榮。「普賢行空觀: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日本佛教學協會年報》3期(1931年3月):頁1-24。

金申。「金字《華嚴經》略談」。《五台山研究》1987年3期。

金忠烈。「華嚴經『法界觀』之理論絡脈--華嚴宗『法界觀』系統(一)」。《慧炬》15期=32期(1965年3月):頁5-9。

金忠烈。「華嚴經『法界觀』之理論絡脈--華嚴宗『法界觀』系統(二)」。《慧炬》16期=33期(1965年4月):頁5-8。

金忠烈。「華嚴經『法界觀』之理論絡脈--華嚴宗『法界觀』系統(三)」。《慧炬》17期=34期(1965年5月):頁5-11。

金忠烈。「華嚴經『法界觀』之理論絡脈--華嚴宗『法界觀』系統(完)」。《慧炬》18-19期=35-36期(1965年7月):頁6-10。

金龍泰。「笑菴觀復華嚴思想研究:『華嚴經大疏玄文隨疏演義鈔會解記』中心」。《韓國佛教學SEMINAR》9期(2003年8月25日):頁161-180(L)。

金龍泰。「笑菴觀復華嚴思想祖統說--『華嚴經大疏玄文隨疏演義鈔會解記』中心」。《印度學佛教學研究》51卷2期=通號102期(2003年3月):頁544-546。

長笹淳信。「續華嚴略疏刊定記卷第九後半佚文追補:東大寺圖書館藏古寫本二種」。《佛教學研究》5期(1951年6月15日):頁44-62。

侯傳文。「《華嚴經》與中印啟悟文學母題」。《南亞研究》1994年1期。

俞正齊。「華嚴經對於良師益友的啟示:如何與善知識相處」。《獅子吼》27卷5期(民77年5月):頁5-9。

南豐鉉。「高麗時代 角筆點吐 釋讀口訣 種類 解讀--晉本華嚴經 卷20 點吐釋讀口訣〓」。《朝鮮學報》183期(2002年4月):頁1-22。

南懷瑾。「序楊政河君《華嚴經教與哲學研究》」。《中國佛教》25卷3期(1980年12月):頁8。

南懷瑾。「序楊政河君《華嚴經教與哲學研究》」。《中國佛教》25卷3期(1980年12月):頁8。

南懷瑾。「序楊政河君『華嚴經教與哲學研究』」。《內明》107期(民70年2月):頁22。

姚長壽。「房山石經華嚴典考」。《法源》16(總期(1998):頁25-37。

柳絮。「八十華嚴述要」。《菩提樹》37卷1期=434期(1989年1月):頁19-22, 29。

柳絮。「八十華嚴述要續」。《菩提樹》37卷2期=435期(1989年2月):頁17-21, 40。

洪玉玲。「華嚴經的設教因緣及其華藏莊嚴世界海的殊勝:<華嚴經教與哲學研究>讀後(楊政河)」。《慧炬》222期(民71年12月):頁4-10。

津田真一。「《般若經》《華嚴經》」。《成田山佛教研究所紀要》11期(1988年3月28日):頁291-395。

秋田光兆。「天台大師智顗華嚴經觀」。《大正大學大學院研究論集》4期(1980年3月):頁79-93。

秋田光兆。「華嚴經學緣起論」。《大正大學研究紀要. 人間學部.文學部》通號87期(2002年):頁1-25。

胡文和。「四川石窟華嚴經系統變相的研究」。《敦煌研究》1997年1期=51期(1997年2月):頁90-95

胡繩武。「研讀『大方廣佛華嚴經』心跡」。《海潮音》61卷4期(民69年4月):頁25-26。

孫安邦等。「五台山是傳習《華嚴經》的聖地」。《山西大學師院學報》(1989年2月)。

宮崎健司。「東大寺『華嚴經』講說:經疏」。《佛教大學總合研究所紀要別冊:宗教政治》(1998年3月14日):頁47-66。

徐玉珍。「從《華嚴經》『善知識』一詞的引述」。《中國佛教》31卷3-4期(1987年4月):頁17-20。

徐玉珍。「略述華嚴經中『善知識』之意義」。《中國佛教》27卷11期(1983年11月):頁42-44。

徐海基。「澄觀『華嚴經疏』見『理』--『理』『言語』關係觀點」。《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5卷2期=90期(1997年3月):頁849-847。

真田有美。「華嚴經梵文」。《佛教學研究》16/17期(1959年10月30日):頁47-70(L)。

真野龍海。「華嚴經經題(2)」。《韓國佛教學SEMINAR》5期(1993年8月25日):頁1-19(L)。

真野龍海。「華嚴經經題」。《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1卷1期=81(1992年12月):頁130-138(L)。

真鍋廣濟。「歌詠經典:維摩經.般若經.地藏經.涅槃經.華嚴經.金光明經」。《龍谷大學論集》345期(1952年12月10日):頁149-160。

納富常天。「湛睿『華嚴演義鈔纂釋』」。《鶴見大學紀要 第4部 人文.社會.自然科學篇》通號34期(1997年3月):頁59-120。

納富常天。「湛睿『華嚴演義鈔纂釋』(2)」。《鶴見大學紀要 第4部 人文.社會.自然科學篇》通號35期(1998年3月):頁43-67。

納富常天。「湛睿『華嚴演義鈔纂釋』(3)」。《鶴見大學紀要 第4部 人文.社會.自然科學篇》通號36期(1999年3月):頁35-43。

納富常天。「湛睿『華嚴演義鈔纂釋』(4)」。《鶴見大學紀要 第4部 人文.社會.自然科學篇》通號37期(2000年3月):頁1-35。

納富常天。「資料紹介.華嚴探玄記疏抄類聚」。《金澤文庫研究紀要》81期(1962年7月):頁15-16。

耿世民。「甘肅省博物館藏回鶻文《八十華嚴》殘經研究(二)」。《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86年2期(1986年5月):頁84-89。

耿世民。「甘肅省博物館藏回鶻文《八十華嚴》殘經研究」。《世界宗教研究》(1986年3月)。

耿世民。「回鶻文《八十華嚴》殘經的研究」。《民族語文》1986年3期(1986年9月):頁68-77。

馬淵和夫。「岡田希雄『新譯華嚴經音義私記倭訓攷』」。《國語學》通號51期(1963年1月)。

高永霄。「《華嚴經》導讀」。《內明雜誌》294期(1996年9月):頁14-20。

高明道。「海外華嚴研究一則」。《內明》157期(民74年4月):頁12-13。

高峰了州。「文超法師華嚴經義鈔」。《龍谷學報》315期(1936年6月):頁54-60。

高峰了州。「如來出現思想華嚴經結構意圖」。《龍谷學報》331期(1941年12月):頁20-58。

高峰了州。「華嚴經現ゝ三昧 意味關連」。《佛教學研究》2期(1949年3月10日):頁1-25。

高峰了州。「華嚴經唯心思想:實存覺體」。《南都佛教》7期(1959年12月15日):頁19-28。

高峰了州。「華嚴經實践的構造」。《天平》通號3期(1948年12月):頁24-27。

高峰了州;釋慧嶽。「華嚴經之成立」。《獅子吼》10卷3/4期(民60年4月):頁12-14。

高峰了州著;慧嶽譯。「印度、中國諸論師與華嚴經」。《獅子吼》11卷2/3期(民61年2月):頁13-15。

高橋秀榮。「陸長源選述『大方廣佛華嚴經疎序』」。《金澤文庫研究紀要》235期(1971年12月):頁15-17。

高瀨多聞。「三井文庫本華嚴經願文見『天壽國』--新資料紹介『天』字再檢討」。《相模女子大學紀要》64A期(2000年):頁13-22。

高觀如。「華嚴經」。《中國佛教》3期(1989年5月)。

張曼濤。「華嚴經疏論篡要:道霈大著」。《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3卷1期=25期(1965年1月31日):頁255-257。

張愛順(戒環)。「三國遺事一然華嚴經觀」。《印度學佛教學研究》51卷2期=通號102期(2003年3月):頁624-629。

張鐵山。「莫高窟北區B128窟出土回鶻文《八十華嚴》殘頁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4期(總第149期)(2003年7月15日):頁112-115。

梁艷青,張岩。「弘一大師《華嚴經偈》考」。《齊魯藝苑》1997年3期。

許美中。「刺血為墨寫經典--智誠法師血書《華嚴經》事跡簡介」。《法音》(1988年6月)。

野村卓美。「明惠上人傳記研究--六十卷『華嚴經』明惠傳記」。《國語國文》72卷12期=通號832期(2003年12月):頁1-16。

陳力齊。「《大方廣佛華嚴經》搜玄分齊通智方軌(搜玄記)--明難品中十種甚深義介紹」。《中國佛教》34卷10-11期(1990年11月):頁11-16。

陳士強。「《華嚴經傳記》綸貫」。《法音》(1988年9月)。

陳永裕。「華嚴經捨施考察」。《印度學佛教學研究》51卷2期=通號102期(2003年3月20日):頁841-838。

陳長文。「圓融無礙的華嚴:<華嚴經教與哲學研究> 讀後 (楊政河)」。《中國佛教》26卷12期(民71年12月):頁26-32。

陳琪瑛。「『華嚴經』的境界之美」。《般若》6期(民86年8月):頁84-86。

章輝玉。「三國時代의華嚴經傳來時期와法藏和尙傳에對한再考察」。《韓國佛教學》第14輯(1989年12月):頁171-184。

堀內寬仁。「金剛界禮懺華嚴經」。《密教文化》通號133期(1981年1月):頁15,表1枚。

堀池春峰。「華嚴經講說見良弁審詳」。《南都佛教》31期(1973年12月16日):頁102-136。

森本公誠。「東大寺華嚴經:聖武天皇華嚴經止揚過程追」。《南都佛教》83期(2003年10月30日):頁1-43。

「《華嚴經疏鈔》影印出版」。《法音》2003年2期。

越智淳仁。「『華嚴經』見三味耶戒原形」。《密教學研究》通號30期(1998年3月):頁1-13。

黃懺華。「華嚴經疏鈔」。《中國佛教》3期(1989年5月)。

圓香。「經中之王的華嚴經」。《普門》198期(民85年3月):頁52-54。

新學整理。「三年「般若」心滲透 一部《華嚴》血寫成--釋智誠法師血寫《華嚴經》簡介」。《廣東佛教通訊》1988年1期。

新藤晉海。「靈弁述華嚴經論新發見分紹介」。《南都佛教》9期(1961年4月15日):頁105-126。

新藤晉海。「靈弁述華嚴經論新發見分紹介(二)」。《南都佛教》10期(1961年11月20日):頁107-125。

新藤晉海。「靈弁述華嚴經論新發見分紹介(三)」。《南都佛教》11期(1962年4月20日):頁121-143。

新藤晉海。「靈弁述華嚴經論新發見分紹介(四)」。《南都佛教》12期(1962年11月30日):頁112-132。

新藤晉海。「靈弁述華嚴經論新發見分紹介(五)」。《南都佛教》13期(1963年6月10日):頁116-141。

楊政河。「《華嚴經》普賢行願思想之研究」。《華岡佛學學報》4期(1980年10月):頁96-131。

楊政河。「《華嚴經》解題」。《中國佛教》25卷4期(1981年1月):頁12-19

楊政河。「華嚴經普賢行願思想之研究」。《華岡佛學學報》4期(民69年10月):頁96-131。

道元徹心。「『教行信證』『華嚴經』關連:特海語句用法」。《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5卷2期=70期(1987年3月25日):頁777-779。

道元徹心。「親鸞著作《華嚴經》影響」。《真宗研究》34期(1990年3月20日):頁124-140。

鈴木宗忠。「華嚴經傳統就(上):智儼初祖說提唱」。《哲學雜誌》563期(1934年1月1日):頁34-65。

鈴木宗忠。「華嚴經傳統就(中):智儼初祖說提唱」。《哲學雜誌》564期(1934年2月1日):頁30-66。

鈴木宗忠。「華嚴經傳統就(下):智儼初祖說提唱」。《哲學雜誌》565期(1934年3月1日):頁11-53。

鈴木真喜男。「新譯華嚴經音義私記直音音注」。《文藝思想》18期(1959年11月25日):頁87-98。

壽冶。「書寫《華嚴經》緣因略記」。《法音》1982年5期。

福原亮嚴。「華嚴經譬喻研究:他經比較」。《天台學報》31期(1989年10月16日):頁20-26。

福原蓮月。「華嚴經救濟觀」。《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5卷2期=50期(1977年3月31日):頁215-219(L)。

遠藤純一郎。「澄觀密教--『大方廣佛華嚴經疏』見密教的要素」。《智山學報》53期(2004年3月):頁117-143。

榎木久薰。「高山寺藏寬喜元年識語本新譯華嚴經漢字聲調--保延本法華經單字比較」。《鳥取大學教育地域科學部紀要 教育.人文科學》4卷2期(2003年1月):頁657-666。

綦和敏。「試析普賢行願對主體存在的安頓之道」。《中國佛教》33卷12期(民78年12月):頁16-25。

劉春生。「慧苑及《華嚴經音義》的幾點考證」。《貴州大學學報》(1992年2月)。

劉峰。「讀《華嚴經》記」。《佛學研究》1996年。

增田英男。「華嚴經大悲方便」。《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0卷1期=39期(1971年12月31日):頁56-61。

增田英男。「華嚴經空觀一考察:般若經關連」。《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8卷1期=35期(1969年12月25日):頁97-102。

增田英男。「華嚴經空觀一考察(承前):般若經關連)。《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9卷1期=37期(1970年12月25日):頁200-203。

澤田天瑞。「華嚴經圓通寺庭園構想--庭園構想關研究(22)」。《日本庭園學會誌》卷10期(2002年12月):頁1-9。

盧在性。「澄觀『華嚴經疏鈔』儒道思想」。《中國學研究》7期(1988年3月):頁34-49。

館野正生。「法藏撰『華嚴經文義綱目』研究」。《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7卷1期=通號93期(1998年12月20日):頁34-37。

龜川教信。「華嚴經談玄決擇完本就」。《龍谷學報》311期(1935年1月):頁54-75。

龜川教信編。「金澤文庫新出華嚴經談玄決擇第一:湛睿」。《龍谷學報》311期(1935年1月):頁173-201。

賽巴巴作;鄭振煌譯。「華嚴經中的普賢菩薩」。《慧炬》178期(1979年4月):頁2-23(倒數)。

鍵主良敬。「『華嚴經』菩薩願」。《日本佛教學會年報》60期(1995年5月25日):頁179-192(L)。

鍵主良敬。「『華嚴經』人間觀」。《大谷學報》274期=72卷2期(1993年5月31日):頁46-52。

鍵主良敬。「華嚴經無性意義」。《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7卷2期=34期(1969年3月31日):頁207-212。

鍵主良敬。「華嚴佛光明(上)」。《佛教學ㄧ》6期(1967年10月30日):頁34-45。

鍵主良敬。「華嚴佛光明(下)」。《佛教學ㄧ》7期(1968年5月25日):頁45-59。

簡圓。「華嚴經之集成及其思想特色(上)」。《能仁學報》3期(民83年8月):頁555-596。

織田顯祐。「『搜玄記』法界緣起說」。《佛教學ㄧ》61期(1995年5月30日):頁21-37。

織田顯祐。「金石文獻中國華嚴經研究」。《真宗總合研究所研究紀要》19期(2002年3月31日):頁1-120。

織田顯祐。「華嚴一乘思想成立史的研究:『搜玄記』玄談通智儼教學位置及背景」。《真宗教學研究》12期(1988年11月21日):頁81-98。

魏道儒。「從華嚴經學到華嚴宗學」。《中華佛學學報》12期(1999年7月):頁365-376。

鎌田茂雄。「『華嚴經』唯心偈解釋文獻資料」。《南都佛教》通號61.62期(1989年6月):頁146-182。

鎌田茂雄。「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卷變相」。《華嚴學研究》2期(1988年10月15日):頁1-3。

鎌田茂雄。「東生華嚴經」。《理想》通號606期(1983年11月):頁31-36。

鎌田茂雄。「法藏撰華嚴經問答」。《印度學佛教學研究》7卷2期=14期(1959年3月30日):頁241-247。

鎌田茂雄。「華嚴經普賢觀行法門」。《駒澤大學佛教學部研究紀要》通號25期(1967年4月):頁29-43。

鎌田茂雄。「鍵主良敬:華嚴經學序說 — 真如真理研究」。《佛教學ㄧ》9期(1969年5月30日):頁56-61。

鎌田茂雄;黃玉雄,王吉祥節譯。「《華嚴經》的構成和思想」。《五台山研究》(1991年1-3月)。

鎌田茂雄著;關世謙譯。「《華嚴經》是什麼?(華嚴思想概論 第一章)」。《諦觀》74期(1993年7月):頁29-81。

鎌田茂雄著;釋慈怡譯。「華嚴經講話(一)」。《普門雜誌》121期(1989年10月):頁89-98。

鎌田茂雄著;釋慈怡譯。「盧舍那佛品--華嚴經講話(二)」。《普門雜誌》122期(1989年11月):頁80-84。

鎌田茂雄著;釋慈怡譯。「無邊之光明--華嚴經講話(三)」。《普門雜誌》123期(1989年12月):頁30-34。

鎌田茂雄著;釋慈怡譯。「無邊之光明--華嚴經講話(四)」。《普門雜誌》124期(1990年1月):頁44-48。

鎌田茂雄著;釋慈怡譯。「生活中之佛教--華嚴經講話(五)」。《普門雜誌》125期(1990年2月):頁41-45。

鎌田茂雄著;釋慈怡譯。「淨心之功德--華嚴經講話(六)」。《普門雜誌》126期(1990年3月):頁50-55。

鎌田茂雄著;釋慈怡譯。「毀譽褒貶皆梵行--華嚴經講話(七)」。《普門雜誌》127期(1990年4月):頁31-35。

鎌田茂雄著;釋慈怡譯。「初發心之功德--華嚴經講話(八)」。《普門雜誌》128期(1990年5月):頁39-43。

鎌田茂雄著;釋慈怡譯。「唯心之風光--華嚴經講話(九)」。《普門雜誌》130期(1990年7月):頁44-48。

鎌田茂雄著;釋慈怡譯。「無盡之寶藏--華嚴經講話(十)」。《普門雜誌》131期(1990年8月):頁45-49。

鎌田茂雄著;釋慈怡譯。「無量之回向--華嚴經講話(十一)」。《普門雜誌》132期(1990年9月):頁23-28。

鎌田茂雄著;釋慈怡譯。「歡喜之妙道--十地品--華嚴經講話(十二)」。《普門雜誌》133期(1990年10月):頁27-31。

鎌田茂雄著;釋慈怡譯。「歡喜之妙道--十地品--華嚴經講話(十三)」。《普門雜誌》134期(1990年11月):頁31-34。

鎌田茂雄著;釋慈怡譯。「無量數與壽命--華嚴經講話(十四)」。《普門雜誌》135期(1990年12月):頁32-??。

鎌田茂雄著;釋慈怡譯。「華嚴力之發揚--十明品--華嚴經講話(十五)」。《普門雜誌》136期(1991年1月):頁21-25。

鎌田茂雄著;釋慈怡譯。「文殊菩薩之聖地『五台山』--菩薩住處品--華嚴經講話(十六)」。《普門雜誌》137期(1991年2月):頁27-30。

鎌田茂雄著;釋慈怡譯。「如來之光明--華嚴經講話(十七)」。《普門雜誌》138期(1991年3月):頁29-33。

鎌田茂雄著;釋慈怡譯。「華嚴經講話(十八)」。《普門雜誌》139期(1991年4月):頁40-44。

鎌田茂雄著;釋慈怡譯。「如來之示現--寶王如來性起品--華嚴經講話(十九)」。《普門雜誌》140期(1991年5月):頁24-29。

鎌田茂雄著;釋慈怡譯。「清涼心水--離世間品--華嚴經講話(二十)」。《普門雜誌》141期(1991年6月):頁24-28。

藤丸要。「『華嚴經文義綱目』『華嚴經旨歸』」。《佛教學研究》51期(1995年3月31日):頁119-141(L)。

藤丸要。「『新譯華嚴經七處九會頌釋章』諸問題」。《佛教學研究》48期(1992年3月31日):頁26-56(L)。

藤井教公。「天台智顗『華嚴經』」。《大倉山論集》32期(1992年12月):頁103-123。

藤枝晃。「大谷大學所藏敦煌本《華嚴經》卷第四十七解題」。《墨美》120期(1962年8月):頁18-21。

釋日慧。「華嚴之特色淺介」。《菩提樹》322期(民68年9月):頁9-12。

釋印順。「從佛教思想史看《華嚴經》--序楊政河居士著《華嚴經教與哲學研究》」。《慧炬》197期(1980年11月):頁30-31。

釋印順。「從佛教思想史看『華嚴』大意--序楊政河居士《華嚴經教與哲研究》」。《中國佛教》25卷1期(1980年10月):頁9。

釋成一。「華嚴經之傳譯經過與其內容組織」。《海潮音》62卷1期(民70年1月):頁9-11。

釋成一法師講;心宏記。「華嚴經品會大意淺釋(上)」。《海潮音》63卷12期(1982年12月):頁5-12。

釋成一講;心宏記。「華嚴經品會大意淺釋(下)」。《海潮音》64卷1期(1983年1月):頁11-16。

釋南亭。「重印大華嚴經跋」。《菩提樹》293期(民66年4月):頁19。

釋南亭。「華嚴經上的世間法出世間法」。《南洋佛教》104期(1977年12月):頁24。

釋海雲。「華嚴行法總則」。《美佛慧訊》第62期(1999年9月):頁26-34。

釋海雲。「華嚴經的中心思想」。《美佛慧訊》第61期(1999年7月):頁39-46。

釋慧嶽譯。「華嚴經之成立」。《獅子吼》10卷3/4期(民60年4月):頁12-14。

釋證光。「華嚴教學上的《華嚴經》--以《華嚴經探玄記》為中心」。《法光學壇》4期(2000年):頁124-137。

櫻井保之助。「釋迦佛陀宇宙觀(I):『華嚴經』(上)」。《東京國際大學論叢》34期(1986年9月20日):頁57-68。

櫻井保之助。「釋迦佛陀宇宙觀(I):『華嚴經』(下)」。《東京國際大學論叢》35期(1987年3月20日):頁155-179。

權坦俊。「『華嚴經』修行道頓漸問題」。《印度學佛教學研究》51卷2期=通號102期(2003年3月):頁837-835。

權坦俊。「華嚴과解深密經의十地說比較」。《韓國佛教學》第9輯(1984年12月):頁101-126。

權坦俊。「華嚴經에서의如來에對하여(Ⅰ)」。《韓國佛教學》第16輯(1991年12月):頁461- 。

權坦俊。「華嚴經의誓願思想小考」。《韓國佛教學》第11輯(1986年11月):頁421- 。

鹽入良道。「華嚴經禮懺儀構成」。《大正大學研究紀要. 佛教學部.文學部》62期(1976年11月):頁39-54。
 
普賢行願品

「佛言祖語──唐般若三藏譯《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法音》2000年2期。

高峰了州。「普賢行願品解釋問題」。《南都佛教》1期(1954年11月3日):頁13-26。

高峰了州。「華嚴經於普賢行願品地位」。《龍谷大學論集》336期(1949年2月10日):頁1-22。

張廷榮。「華嚴普賢品新述」。《中國佛教》16卷6期(民61年2月):頁10-16。

張廷榮。「華嚴普賢行願品新述-2-」。《中國佛教》16卷7期(民61年3月):頁20-26。

張廷榮。「華嚴普賢行願品新述-3-」。《中國佛教》16卷8期(民61年4月):頁14-18。

張廷榮。「華嚴普賢行願品新述-5-」。《中國佛教》16卷10期(民61年6月):頁10-13。

張廷榮。「華嚴普賢行願品新述-6-」。《中國佛教》16卷11期(民61年7月):頁6-11。

張廷榮。「華嚴普賢行願品新述-7-」。《中國佛教》16卷12期(民61年8月):頁3-7。

張廷榮。「華嚴普賢行願品新述-8-」。《中國佛教》17卷1期(民61年9月):頁8-13。

張廷榮。「華嚴普賢行願品新述-9-」。《中國佛教》17卷2期(民61年10月):頁9-11。

梁寒衣。「經典之美--一個誓言,於我剝裂的骸骨--與諸佛、眾生合覺同流的『普賢行願品』-上-」。《人生雜誌》235期(民92年3月):頁118-124。

梁寒衣。「經典之美--一個誓言,於我剝裂的骸骨:與諸佛、眾生合覺同流的『普賢行願品』-下-」。《人生雜誌》236期(民92年4月):頁116-123。

陳榮波。「我讀普賢行願品」。《普門雜誌》7期(1980年4月):頁27-31。

演濟。「《普賢行願品頌疏》序」。《現代佛學卷 期:期(1962年2月)。

劉韻娟。「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之啟示」。《中國佛教》26卷11期(1982年11月):頁19-24。

廣瀨督。「境界普現行願品」。(1933年)

蔡惠明。「《普賢行願品講話》序」。《台州佛教通訊卷 期:期(1990年11月)。

鄭僧一。「兼濟的普賢行 : 沈家楨 <普賢菩薩十大行願的提要> 讀後」。《內明》182期(民76年5月):頁11-13。

鎌田茂雄。「華嚴普賢行願修證儀研究」。《禪研究所紀要》通號6.7期(1976年):頁305-317。

釋海仁主講;泉慧記錄。「華嚴經行願品」。《香港佛教》452期(1998年1月):頁28-29。

釋茗山。「《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記」。《台州佛教》1996年12期(1996年12月):頁2-4。

釋茗山。「《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記」。《臺州佛教》1997年3期(1997年3月):頁2-4。

釋茗山。「《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記」。《臺州佛教》1997年5期(1997年5月):頁3-5。

釋隆蓮。「普賢行願品」。《中國佛教》3期(1989年5月)。

釋演培講;寬嚴記。「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記」。《海潮音》51卷1期(民59年1月):頁7-10。

釋演培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記(續1)」。《海潮音》51卷2期(民59年2月):頁22-25。

釋演培。「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記(續2)」。《海潮音》51卷3期(民59年3月):頁12-15。

釋演培。「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記(續3)」。《海潮音》51卷4期(民59年4月):頁13-16。

釋演培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記(續4)」。《海潮音》51卷5期(民59年5月):頁12-17。

釋演培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記(續5)」。《海潮音》51卷6期(民59年6月):頁13-15。

釋演培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記(續5)」。《海潮音》51卷7期(民59年7月):頁20-22。

釋演培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記(續6)」。《海潮音》51卷8期(民59年8月):頁18-20。

釋演培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記(續7)」。《海潮音》51卷9期(民59年9月):頁17-20。

釋演培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記(續8)」。《海潮音》51卷10期(民59年10月):頁10-12。

釋演培。「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記(續9)」。《海潮音》51卷11期(民59年11月):頁24-27。

釋演培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記(續九)」。《海潮音》51卷12期(民59年12月):頁17-19。

釋演培。「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記(續10)」。《海潮音》52卷1期(民60年1月):頁22-25。

釋演培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記-11-」。《海潮音》52卷2期(民60年2月):頁25-27。

釋演培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記(續12)」。《海潮音》52卷3期(民60年3月):頁21-24。

釋演培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記(續13)」。《海潮音》52卷4期(民60年4月):頁21-23。

釋演培。「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記(續14)」。《海潮音》52卷5期(民60年5月):頁27-30。

釋演培。「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記(續15)」。《海潮音》52期(民60年6月):頁17-20。

釋演培。「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記(續16)」。《海潮音》52卷8期(民60年8月):頁22-25。

釋演培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記(續18)」。《海潮音》52卷10期(民60年10月):頁27-30。

釋演培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記(續19)」。《海潮音》52卷11期(民60年11月):頁15-18。

釋演培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記(續20)」。《海潮音》52卷12期(民60年12月):頁23-25。

釋演培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記(續完)」。《海潮音》53卷2期(民61年2月):頁25-29。
 
淨行品

土橋秀高。「華嚴經淨行品:戒律思想」。《佛教學研究》16/17期(1959年10月30日):頁72-82。

中村董。「華嚴經『淨行品』」。《東海佛教》28期(1983年7月31日):頁11-22。

日野泰道。「西藏譯華嚴經第十一品」。《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卷1期=5期(1954年9月25日):頁305-307。

佐藤悅成著;覺上法師譯。「道元禪師的身心--與『華嚴經.淨行品』的關係」。《普門學報》7期(民91年1月):頁左17-47。

范俊海。「華嚴淨行品之啟示」。《慧炬》224/225期(民72年3月):頁4-9。

徐玉珍。「讀華嚴經『淨行品』的啟示」。《中國佛教》27卷2期(1983年2月):頁28-30。

陳永寧。「《華嚴經淨行品》之要旨」。《中國佛教》29卷1期(1985年1月):頁9-12, 18。

釋若學。「華嚴經淨行品與梵行品探討」。《護僧雜誌》8期(1997年7月15日):頁32-44。
 
十地品

八力廣喜。「『十住毘婆沙論』『十地經』」。《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0卷2期=80期(1992年3月20日):頁553-559。

大南龍昇。「十地經論十障意味」。《三康文化研究所所報》14期(1982年3月30日):頁169-197。

大南龍昇。「十地經論行相構造:十地十障」。《宗教研究》253期=56卷2期(1982年9月30日):頁43-66。

大南龍昇。「十地經基層」。《宗教研究》246期54卷3期(1983年2月):頁257-258。

大南龍昇。「十地經誓願說」。《佛教文化研究》通號29期(1984年3月):頁121-135。

小[土*反]匡宏。「『十地經』「序品」:菩薩何」。《大正大學大學院研究論集》17期(1993年3月):頁83-95。

小[土*反]匡宏。「『十地經』慈悲」。《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4卷2期=88期(1996年3月20日):頁4-7(L)。

小[土*反]匡宏。「『十地經』信」。《佛教文化學會紀要》3期(1995年4月):頁229-256。

小野勝年。「空海將來『大唐貞元新譯十地等經記』:『悟空入竺記』」。《密教文化》148期(1984年12月21日):頁81-96。

山口務。「『十地經』天耳通」。《印度哲學佛教學》17期(2002年10月30日):頁56-61。

山口務。「『十地經』天眼通」。《印度哲學佛教學》7期(1992年10月30日):頁142-152。

山口務。「『十地經』他心通」。《印度哲學佛教學》16期(2001年10月):頁104-112。

山口務。「『十地經』如意通」。《印度哲學佛教學》15期(2000年10月30日):頁70-85。

川田熊太郎。「菩薩十地二節性就」。《印度學佛教學研究》6卷2期=12期(1958年3月30日):頁186-189。

川那部保。「十地經道緣起--三界唯心眾生」。《東京教育大學文學部紀要》通號55期(1966年5月):頁27-68。

川那部保。「道平常性--十地經人間形成論眾生」。《東京教育大學文學部紀要》通號65期(1968年3月):頁1-40。

五十嵐明寶。「『十住毘婆沙論』『十地經論』:不退轉問題因」。《東洋學研究》32期(1995年3月30日):頁57-73(L)。

日野泰道。「十地經論於深觀原典解明」。《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卷2期=8期(1956年3月30日):頁161-162。

丘山新。「『十地經』「三界唯心」原典解明」。《佛教學》5期(1978年4月25日):頁89-108。

丘山新。「『十地經』初歡喜地:「發心」原典解明」。《日本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紀要》35期(1988年3月30日):頁1-12(L)。

丘山新。「『十地經』思想的研究 I:十地結節點」。《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5卷1期=49期(1976年12月25日):頁154-155。

丘山新。「十地經思想的研究II:三界唯心」。《宗教研究》230期=50卷3期(1976年12月):頁155-156。

平賀由美子。「『十地經』bodhisattva-samadhi」。《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7卷2期=通號94期(1999年3月20日):頁868-865。

平賀由美子。「『十地經』成立構想」。《大正大學大學院研究論集》22期(1998年3月):頁43-62。

伊藤瑞叡。「『十地經』第六現前地緣起觀(上):譯『十地經論』『十地經論釋』解釋」。《鈴木學術財團年報》8期(1972年3月):頁28-45。

伊藤瑞叡。「『十地經』第六現前地緣起觀(下):譯『十地經論』『十地經論釋』解釋」。《法華文化研究》1期(1975年3月):頁93-110。

伊藤瑞叡。「十地經Bhumi語義」。《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7卷1期=33期(1968年12月25日):頁134-135。

伊藤瑞叡。「十地經bhuumi概念」。《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8卷2期=36期(1970年3月31日):頁883-?。

伊藤瑞叡。「十地經dasa-bhumi意義」。《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9卷1期=37期(1970年12月25日):頁204-211。

伊藤瑞叡。「十地經dharma-paryaya成語用例」。《鈴木學術財團年報》4期(1968年3月):頁140-144。

伊藤瑞叡。「十地經jnana-bhumi」。《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0卷1期=39期(1971年12月31日):頁365-372。

伊藤瑞叡。「十地經十地名稱(上)」。《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1卷1期=41期(1972年12月31日):頁92-99。

伊藤瑞叡。「十地經十地名稱(中)」。《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2卷2期=44期(1974年3月31日):頁353-361。

伊藤瑞叡。「十地經十地名稱(下)」。《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3卷1期=45期(1974年12月25日):頁368-374。

伊藤瑞叡。「十地經序品(nidana-parivarta):十地經論.十地經論釋理解」。《法華文化研究》5/6期(1980年3月):頁17-66。

伊藤瑞叡。「十地法師體系:譯十地經論補足的理解」。《日本西藏學會會報》18期(1972年):頁2-4(L)。

伊藤瑞叡。「華嚴.十地經心識說(上)」。《Philosophia》63期(1975年12月25日):頁107-141。

伊藤瑞叡。「華嚴.十地經心識說(下)」。《Philosophia》64期(1976年12月25日):頁77-112。

伊藤瑞叡。「華嚴十地經saddharma」。《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7卷2期=54期(1979年3月31日):頁246-251。

吉津宜英。「華嚴教學生死觀序說:十地品第六現前地注釋中心」。《日本佛教學會年報》46期(1981年3月):頁163-180。

朴商洙。「龍壽의華嚴十地思想考證(Ⅰ)」。《韓國佛教學》第15輯(1990年12月):頁391-422。

朴商洙。「龍樹의華嚴十地思想考證(Ⅱ)」。《韓國佛教學》第16輯(1991年12月):頁367-394。

竹村牧男。「《起信論》《十地經論》」。《東方學》72期(1986年7月):頁18-32。。

舟橋一哉。「十地思想起源關:龍山章真著梵文和譯十地經讀」。《大谷學報》70期19卷2期(1938年6月1日):頁153-155。

佐藤厚。「朝鮮華嚴『十地經論』「加所為」解釋」。《東洋大學大學院紀要》31期(1995年2月28日):頁253-266(L)。

佐藤隆賢。「『華嚴經』十地品見教意」。《佛教文化論集期川崎大師教學研究所研究紀要》8期(1998年12月21日):頁1-26。

村田常夫。「十地經傳譯小論:「有不二不盡」「定不二不盡」」。《大崎學報》100期(1953年10月13日):頁274-292。

村田常夫。「十地經論三界唯心心就」。《大倉山學院紀要》2期(1956年10月):頁121-136(L)。

岸根敏幸。「『入中論』中觀學說提示:『十地經』引用巡」。《哲學佛教學研究》1期(1993年9月20日):頁37-50 (L)。

林賢司。「『十地經』序品研究:特「信」」。《佛教學研究》37期(1981年3月20日):頁68-91。

林賢司。「『十地經』第八不動地研究」。《龍谷大學大學院紀要》4期(1982年3月23日):頁1-20。

林賢司。「『十地經』願一考察」。《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2卷2期=64期(1984年3月25日):頁154-155。

林賢司。「十地經 序品信」。《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9卷2期=58期(1981年3月31日):頁152-153。

松本省二。「十地經中眾生」。《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6卷1期=31期(1967年12月25日):頁114-115。

武邑尚邦。「十地經梵文及漢藏譯互照表」。《佛教學研究》16/17期(1959年10月30日):頁71-83(L)。

長谷岡一也。「世親淨土論於十地經的要素」。《印度學佛教學研究》6卷2期=12期(1958年3月30日):頁182-185。

室寺義仁。「『十地經』「大悲」(mahakaruna)」。《日本佛教學會年報》67期(2002年5月25日):頁13-26。

室寺義仁。「『華嚴經』『十地品』『唯心』(cittamatra)」。《高野山大學密教文化研究所紀要》14期(2001年2月):頁190-150。

宮地廓慧。「菩薩道於他力思想展開:『十地經』中心」。《印度學佛教學研究》6卷2期=12期(1958年3月30日):頁53-63。

栗田善如。「華嚴經十地品念佛」。《東洋學研究》1期(1965年11月25日):頁27-36。

高峰了州。「十地品緣起觀一問題」。《龍谷學報》305期(1933年2月):頁113-133。

曹志成。「《十地經》與《十地經論》緣起觀與唯心觀之關係研究」。《國際佛學研究》2期(1992年12月):頁307-325。

郭元興。「十地經論」。《中國佛教》3期(1989年5月)。

笠井貞。「『書』『十地經』信--比較思想的研究」。《比較思想研究》通號18期(1992年2月):頁85-93。

菅昌顯敬。「梵文十地經和.漢譯對照攷」。《鹿兒島大學文科報告》通號2期(1953年5月):頁117-157。

黃國清。「聖位菩薩的修行階位《華嚴經.十地品》(上)」。《人生》233期(民92年1月):頁115-120。

黃國清。「聖位菩薩的修行階位《華嚴經.十地品》(下)」。《人生》234期(民92年2月):頁110-116。

葉德生。「十住毘婆沙論與華嚴十地經之比較研究」。《中國佛教》30卷8期(1986年8月):頁10-15。

蔡明月。「閱讀華嚴經十地品略記」。《中國佛教》28卷5期(1984年5月):頁28-33。

鍵主良敬。「十地經論阿梨耶識自性清淨心:地論宗心識說成立基盤一考察」。《大谷學報》164期=44卷4期(1965年3月31日):頁26-42。

藤隆生。「識真妄:十地經論對理解問題中心」。《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0卷1期=19期(1962年1月25日):頁251-254。
 
如來出現品

釋聖嚴。「序正見法師英譯《華嚴經如來出現品》」。《人生》109期(1992年9月15日):頁42。
 
如來光明覺品

兒山敬一。「華嚴經 如來光明覺品數理:方法論的序說」。《印度學佛教學研究》9卷1期=17期(1961年1月25日):頁48-53。
 
菩薩明難品

河野雲集。「『明難品』十甚深」。《真宗同學會年報》(1943年6月20日):頁145-150。

河野雲集。「華嚴經『菩薩明難品』」。《佛教研究》24卷1期=91期(1943年3月20日):頁38-54。
 
十迴向品

金起賢。「從《華嚴經》的〈十迴向品〉談佛法對亞洲民主化理論的啟示」。《慧炬雜誌》380-381期(1996年3月):頁15-27。

陳永裕(本覺)。「『華嚴經』十回向品考察」。《韓國佛教學SEMINAR》2期(1986年12月25日):頁50-68(L)。

劉厚滋。「唐寫本大方廣佛華嚴經迴向品殘卷校記」。《國立北平研究院院務彙報》7卷2期(1936年)。
 
壽命品

香月乘光。「華嚴經壽命品彌陀淨土說展開」。《佛教文化研究》2期(1952年9月):頁17-32。
 
梵行品

徐玉珍。「從華嚴經『梵行品』的體認」。《中國佛教》27卷4期(1983年4月):頁20-22。
 
明法品

高柏園。「華嚴圓音章析論」。《中國文化月刊》69期(民74年7月):頁43-56。
 
如來性起品

伊藤瑞叡。「華嚴.如來性起經成立過程:第一段階法華經對比」。《大崎學報》122期(1967年7月25日):頁183-185。

西尾京雄。「佛教經典成立史上於華嚴, 如來性起經」。《大谷大學研究年報》2期(1943年3月20日):頁153-210。

鍵主良敬。「華嚴經性起品研究」。《大谷大學研究年報》25期(1973年2月20日):頁71-154。
 
離世間品

大竹晉。「Lokottaraparivarta(『華嚴經』離世間品)十佛KayatrayavataramukhaBuddhabhumivyakhyana」。《印度學佛教學研究》50卷1期=通號99期(2001年12月20日):頁407-404。

古天英。「華嚴經『離世間品』探究」。《獅子吼》23卷12期(民73年12月):頁19-23。

普幻子。「菩薩的花園《華嚴經 離世間品》讀經筆記」。《僧伽雜誌》6卷2期(1997年1月20日):頁13-19。
 
入法界品

大塚伸夫。「『華嚴經』入法界品『金剛手灌頂』」。《密教文化研究所紀要別冊》2期(2000年1月25日):頁23-52(L)。

小林圓照。「『入法界品』見菩薩道醫藥學」。《宗教研究》335期(2003年3月):頁229-230。

小林圓照。「入法界品ㄧ章燃燈授記影響」。《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8卷1期=通號95期(1999年12月):頁454-449。

小林圓照。「無住妙住--華嚴經入法界品.善住章一考察」。《南都佛教》通號51期(1983年12月):頁1-24。

小林圓照。「華嚴經入法界品佛母ㄧㄧ胎藏世界」。《宗教研究》323期=73卷4期(2000年3月30日):頁221-222。

小林圓照。「願心敬重異境教化:華嚴經入法界品.彌伽章一考察」。《南都佛教》79期(2000年10月25日):頁1-17。

干潟龍祥。「Barabudur大塔迴廊浮雕華嚴經入法界品」。《印度學佛教學研究》8卷1期=15期(1960年1月25日):頁43-49(L)。

田口秀明。「『華嚴經』「入法界品」神變、加持」。《密教文化》198期(1997年3月31日):頁26-42(L)。

村下奎全。「普賢行願讚入法界品」。《東海佛教》12期(1967年6月30日):頁34-42。

松永大覺。「華嚴經善財童子(求道旅)」。《相愛女子大學.相愛女子短期大學研究論集》5卷1期(1958年4月)。

武內昭道。「『摧邪輪』基礎的研究--『華嚴經』入法界品引用」。《佛教文化學會紀要》卷11期(2002年8月):頁142-156。

金京南。「中國華嚴『入法界品』理解:智儼法藏中心」。《哲學佛教學研究》10期(2003年3月):頁61-75(L)。

長谷岡一也。「晉譯.華嚴經入法界品本文轉換--第52善知識.彌勒菩薩條關」。《東方學》通號37期(1969年3月):頁146-154。

彥[土*反]周。「華嚴經入法界品南地名」。《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1卷2期=82期(1993年3月25日):頁999-997。

泉芳璟。「華嚴經於善財童子就」。《日本佛教學協會年報》7期(1935年2月):頁60-72。

津田真一。「『華嚴經』「入法界品」彌勒法界理念神的宇宙論的意味」。《國際佛教學大學院大學研究紀要》1期(1998年3月31日):頁61-105(L)。

徐玉珍。「華嚴經善財參學的示範來略述論語的身教言教」。《中國佛教》27卷7期(1983年7月):頁30-32。

桂紹隆。「華嚴經入法界品誓願」。《日本佛教學會年報》60期(1995年5月25日):頁19-32(L)。

真保亨。「金澤文庫本『善財童子緣起』」。《金澤文庫研究紀要》140期(1967年10月):頁15-21。

真野龍海。「梵文『入法界品』第8.9章」。《大正大學研究紀要. 人間學部.文學部》通號79期(1994年3月):頁282-265。

真野龍海譯。「『華嚴經』『入法界品』-1-」。《佛教文化研究》通號37期(1992年9月):頁27-35。

納富常天。「善財童子華嚴緣起」。《駒澤大學佛教學部論集》18期(1988年10月31日):頁270-298。

馬場昌平。「入法界品幻智」。《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2卷2期=24期(1964年3月31日):頁171-174。

梅津次郎。「華嚴入法界品善參問變相經」。《大和文華研究》31期(1955年)。

陳清惠。「什麼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菩提樹》40卷9期=478期(1992年9月):頁19-22。

游祥洲。「五十三參與人間佛教」。《美佛慧訊》第61期(1999年7月):頁47-63。

游祥洲。「五十三參與人間佛教」。《美佛慧訊》第62期(1999年9月):頁35-45。

游祥洲。「五十三參與人間佛教」。《美佛慧訊》第63期(1999年11月):頁32-36。

馮國棟。「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故事的影響」。《法音》2003年8期。

黃國清。「善財童子的求道之旅--《華嚴經.入法界品》(上)」。《人生》236期(民92年4月):頁108-114。

黃國清。「善財童子的求道之旅--《華嚴經.入法界品》(中)」。《人生》237期(民92年5月):頁96-103。

黃國清。「善財童子的求道之旅《華嚴經.入法界品》(下)」。《人生》238期(民92年6月):頁118-123。

黎方銀。「大足北山多寶塔內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石刻圖像」。《敦煌研究》1996年3期=49期(1996年8月):頁51-63。

釋慈怡。「善財童子求道--『入法界品』--華嚴經講話(二十一)」。《普門雜誌》143期(1991年8月):頁16-20。

釋慈怡。「善財童子求道--『入法界品』--華嚴經講話(二十二)」。《普門雜誌》144期(1991年9月):頁20-27。
 
十惡品

胡文和。「四川摩崖造像中的《大方廣華嚴十惡品經變》」。《敦煌研究》2期(1990年5月):頁16-25。
 
普賢菩薩說證明經

花菴。「敦煌本普賢菩薩說證明經」。《香港佛教》85期(1967年6月):頁29-30。

□錄音資料

李炳南講。《華嚴經(一~五)》。民74。51捲卡式帶。國語講演 ; 台語翻譯。

並河亮著。《華嚴經人生論》。東京:日本點字圖書館 (手製),1986。4捲卡式帶。日語。

松原泰道,平川彰編。《佛教讀. 2宇宙觀開:華嚴經》。靜岡:靜岡市立中央圖書館 (手製),2000。5捲卡式帶。日語。

清水公照著。《心 : 「大佛」.「華嚴經」導生座標軸見方》。靜岡:靜岡市立中央圖書館 (手製),2000。4捲卡式帶。日語。

清水公照著。《華嚴經入門:、生力歡》。藤澤:藤澤市點字圖書館 (手製),1980。9捲卡式帶。日語。

鎌田茂雄講。《華嚴經探玄記(一~三)》。24捲卡式帶。日語講演 ; 國語翻譯。

釋淨達主講。《華嚴經點滴. Disc-1-2 》。香港:慈航淨院。雷射唱片1片(67分) ; 4 3/4 吋。2002年10月6日尖沙咀科學館演講廳。粵語。

釋繼夢。《華嚴講座》。4捲。粵譯。
 
十地品

廖鳳明。《華嚴經:十地品之一至四地》。香港:人間淨土中心,1996。錄音帶30卷 + 導讀本1冊 (127 頁)。
 
普賢行願品

釋法程。《普賢菩薩行願品》。13捲。國語。

釋淨空。《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文殊菩薩十信章)》。27捲。國語。

釋淨空。《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吉祥雲比丘章第二)》。13捲。國語。

釋淨空。《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海雲比丘章第三)》。13捲。國語。
 
淨行品

釋宏通。《華嚴經淨行品》。9捲。粵語。

釋依空講。《如何過淨行品的一天》。台北縣:佛光文化。

釋會性講。《華嚴經淨行品》。台北市:一心圓,民83。21捲卡式帶。83年8月28日講於普門講堂。國語講演。
 
入法界品

釋淨空。《善財童子參學報告. (1-2)》。新加坡:新加坡淨宗學會,c1998。12盒。

釋淨空。《學為人師行為世範 (善財童子參學報告)》。6捲。國語。

釋繼夢。《善才童子五十三參》。140捲。國語。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