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16日星期五

唐代彌勒信仰與密宗的關係




出處:唐密网



  汪娟(台湾)

  密宗的正式成立是在盛唐善無畏(637~735)和金剛智(669~741)
分別譯出《大日經》和《金剛頂經》等二部「純密」經典以後才完成的。
但是早在第四世紀末期即有以咒術為主的密教經典傳入,通常稱為「雜密
」。而在一般的大乘經典中有陀羅尼品,譯為「總持」,陀羅尼即能持不
失的念慧之力,能示現諸佛菩薩無量無盡的功德法門,並被認為能藉此達
到現世的要求。此外,密宗修持的主要方法是凡夫的身、口、意三業能和
佛的三密相應,所以用身密(結印)、語密(念咒)、意密(心觀實相)
之方法以期與佛合為一體。又因密宗特別注重儀式,故其經典除咒語外,
還有詳細的儀軌,絲毫不可錯亂。( 註 142)
  根據李玉珉教授在〈隋唐之彌勒信仰與圖像〉一文中指出,隋唐新譯
的彌勒經典只有三部,其中之一為不空的《慈氏菩薩所說大乘緣生稻幹喻
經》,接著說:「不空所譯的經典是一新譯經典,內容屬密教系統,為唐代
的彌勒信仰注入了新成分。只是唐代諸彌勒經疏並未特別強調密教彌勒的
特色,故而推測,隋唐彌勒信仰中,密教的影響仍然有限。」(註 143)
  其實不空三藏所譯的《慈氏菩薩所說大乘緣生稻幹喻經》的主要內容
是:舍利子請教慈氏菩薩,釋迦世尊因為看見稻?而向諸比丘機會說法,
「若見緣生即是見法,若見法即見佛」有何深義?於是慈氏便為他詳細解
說其中義理。(註 144) 故此經內容應與密教無關,李玉珉教授判為密教
系統可能是受到譯者為密宗高僧的影響,事實上不空三藏所譯經典並不限
於密宗典籍。
  但是另有屬於密教系統的典籍,的確為唐代的彌勒信仰注入了新的成
分。其一是玄奘所譯的《八名普密陀羅尼經》一卷,經文有云:「若有得
聞此八名呢,……將命終時身心安穩,見有諸佛及諸菩薩來現其前,為說
大乘甚深法要。既聞法己,必得往生睹史多天奉事彌勒,後隨彌勒下贍部
洲,亍願漸增乃至究竟。 」 ( 註 145) 其二,唐道世《法苑珠林》在〈
咒術篇〉「彌勒部」中引《七佛所說神咒經》云:「此陀羅尼,四十二億
諸佛所說。若諸行人能書寫讀誦此咒者,現世當為千佛所護,此人命終以
後不墮惡道,當生兜率天上面睹彌勒。 」 ( 註 146) 這些密教系統的大
乘陀羅尼經,很顯然地包含有彌勒淨土思想的成分在內,藉由聽聞、書寫
、讀誦密咒,得以往生兜率奉事彌勒,並隨彌勒下生,乃至究竟成佛,可
以說已經建立了新的往生彌勒淨土的修行方法。而道世之所以在〈咒術篇
〉中特別立了「彌勒」一部,也必定有他的意義存在,和「彌陀部」、「
觀音部」一樣,極可能都是屬於當時流傳較廣的修行法門。
  其次在敦煌寫卷中斯五五五五號寫本,則發現有「觀彌勒菩薩上〔生
〕兜率陀天經咒」,又名「慈氏真言」,錄於《上生經》末:「慈氏真言
普勸受持/曩謨阿隸野 梅麼哩拽/冒地薩埵野 怛你他唵海麼哩/梅麼
哩 梅怛囉 摩曩洗 薩婆訶/慈氏真言普勸受持」此咒僅見於此一寫本
記載,不知是否單單流傳於敦煌一帶。
  另外善無畏也譯有《慈氏菩薩略修瑜伽念誦法》二卷十品,詳細記載
了密宗修持慈氏大悉地(梵語悉地,華云成就)的儀軌次第,依此修行,
可以現世不捨色身,速證與慈氏同會說法、與慈氏同體的大悉地。但是此
一瑜伽念誦法不像前面所舉的陀羅尼經咒可以普勸受持,而是必須透過尊
者才能傳授的;如果未經師長許可,輒與一句一偈,都會招來無間地獄的果
報。(註 147) 因為這已經是純密的經典,傳授上和修持上都有較為嚴格的
限制,應該沒有陀羅尼經咒來得容易流傳。
  雖然載籍上還沒有發現密宗高僧往生兜率淨土的記載,但是日本的真
言宗開祖空海(於唐貞元二十年(804)入華,從密宗高僧惠果求得金剛
果、胎藏界兩部大法)臨終告訴他的弟子,他要往生兜率,將來隨同彌勒
下生;( 註 148) 由東京美術學術學校所藏的「彌勒來迎圖」即是畫有空
海隨同彌勒菩薩來接引往生兜率淨土的眾生之圖像。( 註 149) 如果空海
的彌勒信仰是在入唐時所建立的,應該受到密宗的影響會比較多,也就是
說密教對彌勒信仰的宣揚,已經藉著空海的入唐而遠播日本了。
  關於密宗高僧對彌勒信仰的態度,因文獻不足,無法做進一步的探討
,但透過密教系經典所包含的彌勒淨土思想,已經為往生兜率內院開闢了
新的途徑、新的方法;而在純密的經典裡也有了修證與慈氏同體的法門,
只是顯教中的諸佛菩薩,在密宗裡也幾乎都有以之作為本尊的修法,因此
我們很難依據經典對此一法門的介紹來判斷它在現實社會中的流傳情形。
由於史籍中缺乏對密宗高僧有關彌勒信仰的記載,因此李玉?教授之推測
,在「隋唐彌勒信仰中,密教的影響仍然有限」,應屬可信。
───────────────
(註 140) 分別見唐‧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大正藏》第四
五冊,頁231上中、233下。
(註 141) 唐‧義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下,《大正藏》第五一
冊,頁12中。
(註 142) 參見湯用彤,前揭書,頁214-244;以及中村元等著《中國佛
教發展史》上冊,頁298-307,天華出版社。
(註 143) 李玉?,〈隋唐之彌勒信仰與圖像〉,《藝術學》第一期,
1987年3月。
(註 144) 唐‧不空譯,《慈氏菩薩所說大乘緣生稻□喻經》,《大正藏》
十六冊,頁819-820。
(註 145) 唐‧玄奘譯,《八名普密陀羅尼經》,《大正藏》第二一冊,
頁884上。
(註 146) 同註 128,卷六十,頁736中、下。
(註 147) 唐‧善無畏譯,《慈氏菩薩略修愈□念誦法》,《大正藏》第
二十冊,頁590-600。
(註 148) 參見《望月佛教大辭典》,頁640下,「空海」條。
(註 149) 同前註,頁4819上,「彌勒菩薩來迎圖」條。

说明:
本文为《唐代彌勒信仰與佛教諸宗派的關係》之
   《七、密宗為彌勒信仰注入新的成分》
汪娟 (台湾)中国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兼任講師
中華佛學學報第五期 1992.07 出版(pp.193-231)
本文题目为唐密网临时所加。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