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9日星期五

中日佛教學術會議(1985-2003)





作者: 楊曾文 來自:國學網
自1980年以來,中日兩國文化交流迅速發展,佛教學術交流也日益頻繁。促進中日兩國佛教學術的交流,增進兩國人民的友誼,是中日兩國佛教研究者的共同的願望。1985年11月,日本《中外日報》社為紀念創刊90周年,經與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協商,在日本京都舉辦了第一次中日佛教學術會議,取得了圓滿成功。此後,日本《中外日報》社同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商定,每兩年輪流在兩國合作召開會議一次,至2003年10月已成功召開過10次,為促進兩國佛教研究成果的交流和學術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下面按時間順序將這10次會議作簡單的介紹。
(一)中日第一次佛教學術會議 1985年11月9-10日在京都的佛教大學四條中心舉行,是《中外日報》社創立90周年紀念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中心議題:“中日佛教的特點和古代中日佛教文化的交流”。兩國代表和發表論文是:任繼愈(北京圖書館館長、世界宗教研究所名譽所長)《中國佛教的特點》、杜繼文(當時任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中國佛教和中國文化》、方立天(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華嚴宗哲學範疇體系簡論》、樓宇烈(北京大學教授)《中國近代佛學的振興者--楊文會》、楊曾文(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主任)《隋唐時期的中日佛教文化交流》;中村元(東方學院院長、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日本佛教的服務精神》、道端良秀(光華女子大學名譽教授、日中友好佛教協會會長,現已去世)《中國的淨土宗和玄中寺》、牧田諦亮(京都大學名譽教授)《在日中文化交流史中<參天台五臺山記>的意義》,鹽入良道(大正大學教授,現已去世)《日中佛教寺院形態的相異點》、鐮田茂雄(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在中國撰寫碑文的日本僧--邵元的偉業》。
(二)中日第二次佛教學術會議 1987年10月7-8日在北京大學舉行。中心議題:“佛教和中日兩國的文化”。兩國的代表和發表的論文是:中村元《日本佛教的特點》、福永光司(北九洲大學教授、京都大學名譽教授)《佛教與道教》、鐮田茂雄《禪和日本武道》、溝口雄三(東京大學教授)《陽明學與佛教(禪)》、荒木典俊(大阪大學教授)《中國對佛教的接受-“理”的一大變化》;任繼愈《禪宗與中國文化》、杜繼文《毗曇的哲學基礎及其對中國佛教的影響》、方立天《佛教和中國傳統哲學的衝突與融合》、樓宇烈《楊度的“新佛教論”》、楊曾文《中日的敦煌禪籍研究和敦博本<壇經>、<南宗定是非論>等文獻的學術價值》。
(三)中日第三次佛教學術會議 1989年11月20-21日在東京有樂町朝日會館召開。中心議題:“中日兩國佛教的民族化”。兩國代表及論文是:孔繁(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當時任所長)《譚嗣同與佛學》、周紹良(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當時任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彌勒信仰在佛教初入中國階段和其造像意義》、黃心川(當時任亞州太平洋研究所所長,因故未能出席,書面發表)《密教的中國化》、郭朋(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從漢僧生活看佛教中國化》、楊曾文《天臺宗“性具善惡”的心性論》、藍吉富(臺灣福報週報社總顧問、中華佛學研究所研究員)《現代中國佛教的反傳統傾向》;中村元《生活在自然中》、田村圓澄(九州歷史資料館館長、九州大學名譽教授)《古代日本的佛教吸收》、荒木見悟(九州大學名譽教授)《儒家何以畏禪?》、鐮田茂雄(愛知學院大學教授、東京大學名譽教授)《華嚴思想的接受形態--中國、朝鮮、日本華嚴的特點》、山折哲雄(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教授)《關於中世的日本佛教》、伊藤瑞睿(立正大學教授)《<法華經>在日本佛教中的傳播和發展》。
(四)中日第四次佛教學術會議 1991年10月14-15日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報告廳召開。中心議題:“十至十四世紀的中日佛教”。出席會議的代表和論文是:鐮田茂雄《東亞的佛教交流》、竺沙雅章(京都大學教授)《關於白蓮宗》、柴田泰(札幌大谷短期大學教授)《宋代的淨土思想》、木村清孝(東京大學教授)《圓悟克勤的禪和華嚴教理》、土田健次郎(早稻田大學教授)《道學與佛教》;陳高華(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前所長、教授)《元代大都的皇家佛寺》、何茲全(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宋元寺院經濟》、石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宋代正統儒家反佛理論的評析》、藍吉富(臺灣現代佛教學會理事長)《關於白雲宗之形成及滅亡的若干考察》、李富華(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副主任)《趙城金藏研究》、陳來(北京大學教授)《南宋的心學與佛教》。
(五)中日第五次佛教學術會議 1993年10月17-18日在日本京都的佛教大學四條中心舉行。中心議題是:“鳩摩羅什與中日兩國文化--紀念鳩摩羅什誕辰1650周年”。《中外日報》前社長本間昭之助以《創造“太平洋文明”的基礎--鳩摩羅什》為題致詞。出席會議的代表和發表的論文是:杜繼文(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大乘大義章>析略》、余敦康(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鳩摩羅什與東晉佛玄合流思潮》、楊曾文《鳩摩羅什的“諸法實相論”》、牟鐘鑒(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因故未出席,書面發表)《鳩摩羅什與姚興》、丁明夷(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鳩摩羅什與龜茲佛教藝術》;中村元《基於現實生活的思考》,梶山雄一(京都大學名譽教授、佛教大學教授)《<大智度論>中的宇宙觀與佛陀觀》、鐮田茂雄《鳩摩羅什對東亞佛教史的影響》、牧田諦亮《羅什外傳--關於七寺一切經中<大乘菩薩入道三種觀>等問題》、湯山明(日本國際佛教研究所所長)《從中亞地區對佛教典籍的接受情況來看羅什漢譯<妙法蓮華經>》。
(六)中日第六次佛教學術會議 1995年10月17-18日在北京萬壽賓館舉行。中心議題“佛教與儒、道二教的關係”。開幕式上,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授予當時的《中外日報》社長本間昭之助以世界宗教研究所名譽顧問的稱號。其間,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資訊中心授予鐮田茂雄教授榮譽教授的稱號。會議代表和發表的論文是:鐮田茂雄《宗密的三教觀--以<原人論>為中心》、福井文雅(早稻田大學教授)《佛教與全真教的成立》、岡部和雄(駒澤大學教授)《<父母恩重經>中的儒教、佛教、道教》、荒木典俊(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教授)《從漢晉壁畫及副葬物中發現佛像的意義》、中嶋隆藏(東北大學教授)《佛教的接受與傳統命運的改變》;張立文(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佛教與宋明理學的和合人文精神》、許抗生(北京大學教授)《南朝佛教論中印文化之異同--析宋齊之際佛道的夏夷之辨》、蒙培元(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教授、中國哲學史研究室主任)《儒、佛、道的境界說及其同異》、馬西沙(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道教研究室主任)《林兆恩的三教合一思想》、魏道儒(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教授)《從倫理觀到心性論--契嵩的儒釋融合學》。
(七)中日第七次佛教學術會議 1997年10月19-20日在京都佛眼針灸理療學校講堂舉行,協辦單位是京都佛眼協會。此是紀念《中外日報》創立100周年的重要慶祝活動之一。中心議題:“法華經思想和中日兩國文化”。應邀赴日出席會議的除學者代表外,尚有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吳雲貴、副所長戴康生、曹中建、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社長鄭文林、副總編輯宋立道作為特邀來賓出席會議。代表和發表的論文是:任繼愈《<法華經>和中國佛教》、方立天《<法華經>與“一念三千”說》、樓宇烈《<法華經>與觀音信仰》、楊曾文《日蓮心目中的<法華經>》、方廣錩(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教授,佛教研究室副主任)《敦煌遺書中的<法華經>注疏》;中村元《日本人能拓展抽象思維嗎――超越鳩摩羅什譯<法華經>的一個思想動向》、梶山雄一(創價大學國際佛教學高等研究所所長、教授、京都大學名譽教授)《<法華經>的空、神變、佛身》、鐮田茂雄(國際佛教學大學院大學教授、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海東天臺宗的形成--朝鮮佛教和<法華經>》、渡邊寶陽(立正大學前校長、立正大學日蓮教學研究所所長、教授)《日蓮對<法華經>“一念三千”的繼承》、池田魯參(駒澤大學教授)《道元“法華轉法華”的傳統》。
(八)中日第八次佛教學術會議
1999年11月9-10日在北京溫特萊酒店舉行。中心議題是“21世紀的佛教和佛教研究”。新任《中外日報》社長轟照次首次出席會議。兩國代表及發表的論文是:鐮田茂雄《21世紀的佛教》、賴富本宏(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因病未能出席,由中國學者代讀)《佛教圖像學的成果和問題點》、落合俊典(華頂短期大學教授)《寫本一切經的資料價值》、菅野博史(創價大學教授)《中國法華思想研究的諸問題》、下田正弘(東京大學副教授)《佛教研究的現狀和課題――以佛陀觀的變遷為例證》。樓宇烈《“無我”與“自我”――佛教“無我”論的現代意義》、潘桂明(蘇州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從太虛的“人間佛教”展望新世紀的中國佛教》、王雷泉(上海復旦大學哲學系宗教研究室主任、教授)《面對21世紀的中國佛教》、尕藏加(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教授)《新中國的藏傳佛教研究―回顧與展望》、楊富學(敦煌研究院副教授、《敦煌研究》編輯)《敦煌文獻對中國佛教史研究的貢獻》。
(九)中日第九次佛教學術會議 2001年10月30-31日在日本京都舉行,會議的中心議題是“佛教與中日兩國的歷史文化”,有中日兩國各5位學者代表出席會議並發表學術論文。兩國出席會議的學者及發表的題目是:楊曾文《宋代雲門宗佛印了元及其與士大夫的交遊》;方廣錩《僧祐的疑經觀》;王邦維教授(北京大學教授)《從安然的著作看中國唐代的悉曇之學》;洪修平(南京大學教授)《道信與中國禪宗》;魏道儒(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華嚴宗的圓融思想及其實踐價值》;末木文美士(東京大學教授)《日本的中國佛教研究的問題點》;賴富本宏(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教授)《金胎兩部的成立》;竹貫元勝(花園大學教授)《蘭溪道隆傳禪的歷史意義》;馬淵昌也(學習院大學教授)《唐宋時期的生成論思維與儒教、儒佛》;西本照真(武藏野女子大學副教授)《關於三階教研究的方法論》。
(十)中日第十次佛教學術會議 2003年10月29至30日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報告廳舉行,中心議題是“佛教的歷史與未來”。這是連續18年的中日兩國佛教學術會議的最後一次會議。新任《中外日報》社長伊藤勉出席會議。兩國學者發表的論文題目是:末木文美士《對近代佛教的評析》;菅野博史《中國佛教早期經典注釋書的性格》;池田魯參《近年日本研究中國天臺學的動向及課題》;吉田一彥(名古屋市立大學教授)《日本的古代佛教與中國佛教》;佐佐木閑(花園大學教授)《律藏在未來佛教世界的重要性》(因故未能前來出席會議,由別人代讀)。楊曾文《北宋惠洪及其〈禪林僧寶傳〉》;魏常海(北京大學教授)《〈大乘起信論〉“三疏”比較》;宋立道(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南傳佛教的今天與明天》;張風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天臺宗第十六祖高麗義通行跡考》;黃夏年(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教授)《中國當代佛教學術刊物及其走勢》。
從1985年至2003年的每隔兩年召開一次的中日佛教學術會議,共有兩國著名學者100多人次出席會議並發表論文。在兩國舉行會議的時候,都有來自各地的學者出席會議,並積極參與學術交流,在兩國學術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世界宗教研究所的《世界宗教研究》和《中外日報》刊登了歷次會議的論文,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編的《中日佛教研究》、楊曾文、鐮田茂雄編的《中日佛教學術論文集》分別集中刊載了前二次和前六次會議發表的論文。 日本《中外日報》社前社長、京都佛眼針灸理療學校理事長本間昭之助先生是中日佛教學術會議的倡議者,為會議的召開和持續做出很大貢獻。會議發起人之一、從第一次會議至第八次會議一直積極參加會議組織工作,對推動中日兩國佛教學術交流作出重大貢獻的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國際佛教學大學院大學教教授鐮田茂雄於2001年5月11去世。此後,東京大學末木文美士教授擔當日本方面的組織工作。中國方面,國家圖書館館長、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名譽所長任繼愈教授是會議發起者之一,一直積極關心會議的召開,為會議的持續舉行做出重要貢獻。《中外日報》社歷屆社長、幹部和職員為保障每次會議的成功舉行,做出了大量細緻而繁重的工作。
從第一次會議到第十次會議期間,曾經參加過會議的兩國學者中有多位教授不幸去世。他們是:中國的石峻教授,日本的中村元教授、道端良秀教授、鹽入良道教授、福永光司教授。他們曾以極大的熱情支持會議的舉行和開展中日佛教學術交流活動。
在中日佛教學術會議的籌備和召開歷次會議的過程中,得到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和有關部門領導、世界宗教研究所領導和全所同志,以及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兄弟院校、科研部門學者的親切指導和幫助,也得到各地佛教研究學者的關懷和大力支持。在此謹向一切為中日佛教學術會議做出貢獻的部門、朋友和同志一併表示誠摯的感謝。 雖然連續18年的中日佛教學術會議暫時劃上句號,然而長江後浪推前浪,歷史在繼續前進,學術界新的一代在茁壯成長,相信中日兩國佛教學術交流將會以更多更新的形式繼續發展下去。
在這21世紀之初,衷心祝願中日兩國在各個方面的友好交流進一步發展,建立牢固的睦鄰友好關係,為亞洲乃至世界的和平與繁榮做出無愧於新時代的貢獻。 (1999年10月5日撰寫,11月16日修改,2003年8月26日、10月31日再次增補)

作者簡介:
楊曾文,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佛教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
1939年12月7日生於山東省即墨縣,漢族。
1953年-1959年,北京第26中學;
1959年-1964年,北京大學歷史系中國古代史專業;
1964年9月至今,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
1979年,世界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1985年,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員(副教授)、佛教研究室主任;
1988年,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教授),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指導教師;
199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佛教研究中心主任。
出訪經歷:
1982年1月-4月,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外國招聘學者”;
1985年9月-12日,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客座研究員”;
1991年4月,美國康乃爾大學“訪問學者”;
1991年10月-1992年10月,日本京都大學文學部“招聘教授”;
1997年10月-12月,日本駒澤大學研究員;
著作部分:
1981年-1988年,《中國佛教史》第1-3卷(合著);
1981年,翻譯《日本佛教史綱》(村上專精著);
1989年,主編《佛教文化面面觀》,翻譯《印度佛教史概說》(合譯);
1991年,《佛教的起源》;
1992年,主編《中日文化交流事典》佛教部分;
1993年,校勘《敦煌新本六祖壇經》,主編《當代佛教》;
1995年,《日本佛教史》;
1996年,主編《日本近現代佛教史》,編校《神會和尚禪話錄》,與日本源了圓合編《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宗教卷》
1997年,與日本鐮田茂雄合編《中日佛教學術會議論文集》。
1999年,《唐五代禪宗史》
論文與譯文:
學術論文80多篇,譯文30多篇。
1. 中國佛教史 卷1、2、3 任繼愈主編,楊曾文等著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2-1988年版
2. 佛教文化面面觀 齊魯書社 1989年版
3. 佛教的起源 臺灣佛光出版社 1991年版
4. 佛教史(七章、八章1、2節) 與杜繼文合著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1年版
5. 當代佛教 東方出版社 1993年版
6. 敦煌新本六祖壇經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年版
7. 日本佛教史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8. 神會和尚禪話錄 中華書局 1996年版
9. 日本近現代佛教史 合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
10.中日文化交流史叢書-宗教卷 與了源合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
11.中日佛教學術會議論文集 與鐮田茂雄合編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7年12月出版
12.中國佛教基礎知識 合著 宗教文化出版社 1999年版
13.唐五代禪宗史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9年版
二、 辭書
1.宗教詞典 任繼愈主編 本人承擔佛教部分、神道教部分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年版
2.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卷 本人承擔神道教部分 大百科出版社 1988年版
3.中日文化交流事典 擔任副主編,承擔佛教部分撰寫 遼寧教育出版社 1992年版
三、 譯著
1.日本佛教史綱 商務印書館 1991年版
2.印度佛教史概說 與姚長壽合譯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1989年版
四、 論文(論文輯)
1.試論東漢時期的豪強地主 文史哲 1978.3
2.論《淮南子》唯物主義自然觀 吉林人民出版社--哲學史論叢 1980
3.道教的創立和太平經 世界宗教研究 1980.1
4.佛教經錄和大藏經 世界宗教研究 1981.1
5.中國淨土宗及其在日本的傳播和發展 商務印書館―― 中日文化交流史論文集1982
6.中國佛教在日本佛教初傳期的流傳情況 世界宗教研究 1982.3
7.部派佛教略論 世界宗教資料 1983.1
8.佛教般若思想與玄學的比較 世界宗教研究 1983.4
9.佛教從印度向西域的傳播 陝西人民出版社――中國佛學論文集 1984
10.隋唐時代的中日佛教文化交流 世界宗教研究;日本中外日報1986.2;1985.11.18
11.彌勒信仰的傳入及其在民間的流行 中原文物 1985 特刊
12.觀世音信仰的傳入和流行 世界宗教研究 1985.3
13.梁武帝與佛教綜論 中國哲學史研究 1986.2
14.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 文史知識 1986.10
15.空海和日本真言宗 三聯書店――日本的中國移民 1987
16.日本學者對中國禪宗文獻的研究和整理 世界宗教研究 1987.1
17.中日的敦煌禪籍研究和敦博本《壇經》、《南宗定是非論》的學術價值世界宗教研究1988.1;日本中外日報1987.10.23
18. 日本文化和宗教 日本問題 1988.2
19. 佛教的阿彌陀、觀世音和彌勒信仰 中華書局――佛教和中國文化 1988
20. 禪宗北宗的代表者――神秀 中華書局――佛教和中國文化 1988
21. 日本的佛教和佛教研究 黃山書社――東方文化知識講座 1988
22. 中日佛教的比較 哲學研究;吉林教育出版社――中日比較文化論集 1989.1
23. 日本佛教六宗和早期中日佛教文化交流 世界宗教研究 1989.1
24. 宗教學研究概述-佛教(合著) 中國社科出版社――當代中國社會科學手冊1989
25. 日本宗教概況 世界宗教資料 1989.4
26. 最澄和日本天臺宗 商務印書館――東方文化集刊 1989.1
27. 早期禪宗史書《傳法寶紀》 香港佛教 1989.3
28. 敦博本《壇經》的學術價值 韓國民族出版社――六祖壇經的世界 1989
29. 太虛的人生佛教論 香港法住學院――太虛誕生一百周年國際會議論文集 1989
30. 敦博本《壇經》及其學術價值(提要) 佛光山國際禪學會議實錄 1989
31. 天臺宗的性具善惡的心性論 世界宗教研究 1990.2
32. 神秀所著《觀心論》的禪法思想 陝西人民出版社――隋唐佛教研究論文集 1990
33. 大乘佛教倫理和現代社會 臺灣東大圖書公司――從傳統到現代 1990
34. 唐宋文殊菩薩信仰和五臺山 五臺山研究 1990.1
35. 中國佛教及其源流 四川人民出版社――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和中華文明 1991
36. 佛教戒律和唐代律宗 中國文化 1990
37. 隋唐的佛舍利崇拜和法門寺 世界宗教研究 1991.3
38. 支遁佛學思想述要 五臺山研究 1991.3
39. 中國古代的神道觀念和主要宗教 北京大學出版社――中國古代文化史 1992
40. 《六祖壇經》諸本的演變和慧能的禪法思想 中國文化 1992.6
41. 關於神會的幾個問題 日本中外日報 1992.11.20
42. 日本古代佛教民族特色的形成 世界宗教研究 1993.1
43. 關於慧能和《六祖壇經》的個問題 日本愛知學院大學禪研究所――禪研究所紀要 1992.21
44. 淨覺及其《注般若心經》(附校本)臺灣中華佛學研究所――中華佛學學報 1993.6
45. 道綽、善導和唐代淨土宗 臺灣東大出版社――中印佛學泛論 1993
46. 鳩摩羅什的諸法實相論 世界宗教研究 1994.3
47. 中國佛教和《毗羅三昧經》 日本大東出版社――中國撰述經典(一) 1994
48. 關於中日天臺宗的幾個問題 東南文化 1994 專號
49. 佛教傳入中國及其民族化 中國青年出版社――中國文化精要 1994
50. 義淨及其譯經 上海人民出版社――唐文化研究論文集 1994
51. 中日兩國的淨土教 中國史研究 1995.1
52. 牛頭法融及其禪法 臺灣三民書局――佛教思想的傳承與發展1995
53. 佛教對中國歷史文化有哪些影響 世界宗教文化 1995.1
54. 信行與三階教典籍考略 世界宗教研究 1995.3
55. 三階教教義研究 佛學研究 1995總第3輯
56. 關於《唐故招聖寺大德慧堅禪師碑》的補充說明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5.4
57. 南宋圭堂居士《大明錄》及其三教一致思想 臺灣宗教委員會――佛教與中國文化學術會議論文集 1995中輯
58. 日本新興宗教和新新宗教熱 國家體改委――改革內參 1995.14
59. 中國古代佛教的三個問題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原道 1996年第3輯
60. 菩提達摩禪法―《二入四行論》 宗教文化出版社――少林寺建寺1500周年論文集1996
61. 隋以前流行的主要禪法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 1996.4
62. 弘忍及記述其禪法的《修心要論》 中國文化 1996.13
63. 道信及其《入道方便要法門》 中華書局――周紹良九秩壽文集 1997
64. 論北傳漢語系佛教的形成及其特色 上海譯文出版社――中日東方思想研討會論文集1997
65. 法藏的法界觀 日本大藏出版社――華嚴論文集 1997
66. 共書“黃金紐帶”的新篇章――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隨筆錄 日本研究 1997.3
67. 禪宗北宗及其禪法 宗教文化出版社――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 1997
68. 圓仁和日本天臺宗 臺灣中華佛學研究所――中華佛學學報 1997.10
69. 《<維摩詰經>釋論》序 法音 1997.7
70. 石頭希遷及其禪法 嶽麓書社――石頭希遷與曹洞禪 1997
71. 隋唐以前禪學經典的翻譯 韓國吳綠園古稀紀念學術論叢刊行委員會――韓國佛教的座標1997
72. 楊文會的日本真宗觀----紀念金陵刻經處成立130周年 世界宗教研究1997.4
73. 隋唐時期的日本留學僧 世界宗教文化 1997.2
74. 南北朝時期佛教學者的道教觀 世界宗教文化 1997.4
75. 論慧能的識心見性思想 六祖慧能思想研究1998年3輯 禪學研究1998
76. 日蓮心目中的《法華經》 世界宗教研究 1998.2
77. 臨濟義玄河北傳法考 清華大學國際漢學研究所――華學 1998.3
78. 天臺宗的判教論 東南文化 1998 增刊
79. 為新時期的中日文化交流史書新篇 吉林大學日本研究所――日本研究 1998.3
80. 人間淨土的思想和不二法門 法鼓文化事業公司――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 1998
81.《神會塔銘》和《慧堅碑銘》的注釋 佛學研究 1998.7
82.關於北京圖書館善本部所藏日本天平十二年一件寫經文書的初步考察 法音 1999.9
83.唐代禪宗史上幾個問題的考證 北大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國學研究 1999 卷第六
84.中國歷史上的《法華經》及其在21世紀的作用
1.日本東洋哲學研究所――東洋學術研究1999第38卷2號;;
2.閩南佛學院――閩南佛學院學報 1999.2
85. 唐五代禪宗在今山西地區的傳播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佛學研究 1999.8
86. 唐代宗密及其禪教會通論 中華佛學研究所――中華佛學學報 1999.12
87. 澄觀及其四法界論 中國佛學院學報――法源 1999 總第17期
88. 考察禪中國化的卓越嘗試――讀印順法師《中國禪宗史》
臺灣正聞出版社――印順思想――印順導師九秩晉五壽慶論文集2000
89. 永明延壽的心性論 中華佛學研究所――中華佛學學報 2000第13期卷上
90. 臨濟宗的門庭施設及其現代詮釋
臺灣宗教文化研究中心――宗教叢書9•兩岸當代禪學論文集2000上卷
91. 趙朴初先生和新中國的中日佛教文化交流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佛教文化 2000三、四期合刊
92. 唐代禪宗史上幾個問題的考證
北京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國學研究2000第6卷
五、 譯文
1.滋野井恬《關於唐代的寺田》世界宗教資料 1980.2
2.宇井伯壽《壇經考》世界宗教資料1980.4
3.佐佐木教悟《日本佛教研究現況》世界宗教研究 1980.2
4.滋野井恬《唐代的宗教政策》世界宗教資料 1981.4
5.鐮田茂雄《明代文化的傳播者――隱元隆琦》世界宗教研究1983.4
6.柳田聖山《六祖壇經諸本集成解題》世界宗教資料 1984.2
7.蜂屋邦夫《日本近五年關於中國學的研究動向》世界宗教研究 1985.4
8.安居香山《緯書形成問題和緯書思想研究動向》孔子研究 1986.2
9.安居香山《道教的形成與讖緯思想》世界宗教研究 1987.3
10.中村興二《日本國的淨土變相和敦煌》
文物出版社――中國石窟莫高窟(三) 1987
11.中村元《日本佛教的特點》世界宗教研究 1988.1
12.荒木典俊《中國對佛教的接受――“理”的一大變化》世界宗教研究 1988.1
13.福永光司《道教與佛教――神學教義的互相影響》世界宗教資料 1989.1
14.竺沙雅章《關於白蓮宗》世界宗教研究 1992.2
15.柴田泰《宋代的淨土思想》世界宗教研究 1992.2
16.尾浦晉《日本古代的漢譯大藏經》世界宗教資料 1994.1
17.鐮田茂雄《宗密的三教觀--以《原人論》為中心》 世界宗教研究 1996.2
18.荒牧典俊《從漢晉壁畫墓及副葬物中發現佛像的意義》 世界宗教研究 1996.2
19.渡邊寶陽《日蓮對〈法華經〉一念三千的繼承》 世界宗教研究 1998.2
六、 其他文章
1.日本的中國佛教研究概況 世界宗教研究 1979.1
2.《宗教詞典》部分辭目寫後感 辭書研究 1981.4
3.法寶義林及法寶義林研究所 世界宗教資料 1982.3
4.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的宗教研究概況 世界宗教資料 1982.4
5.中國佛教研究介紹 日本中外日報 1982年11月1日
6.中國的佛教研究 日本大谷大學真宗綜合研究所――研究所報 1986年11月14日
7.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的宗教研究情況 世界宗教資料 1986.1
8.佛教史話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 1986-10-26 廣播
9.中國佛教研究綜述 中國哲學年鑒 1984
10.中國佛教研究綜述 中國哲學年鑒 1985
11.難忘的記憶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留日歸來憶扶桑 1992
12.美國康奈爾大學的佛教研究 世界宗教研究 1991.3
13.關於中日佛教學術會議 臺灣――現代佛學 1991-11-30
14.七寺古逸經典研究會 世界宗教資料 1994.1
15.在東瀛的日子裏 大地 1994.8
16.《20世紀臺灣佛教轉型與發展》評介 世界宗教研究 1995.4
17.我的佛教研究 世界宗教文化 1998.2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