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瑪派 又稱紅教藏傳佛教各派中歷史最久的一派,形成於西元11世紀。"寧瑪"在藏語中的意思是"古"和"舊",所謂古,是說明它的教理是從西元8世紀時傳下來的,歷史悠久;所謂舊,是說它的一些教義教規是以古時候吐蕃的舊密咒為主。寧瑪派與西藏本土所固有的宗教——本教有著密切的關係。西元8-9世紀,佛教中的密宗從印度傳入西藏,並保持父子相傳的形式。而本教在西藏民間的影響很大,恰好密宗的神秘性與它非常相似,結果二者逐漸結合起來。這一派別沒有寺院,組織渙散,也沒有系統的教義,更沒有完整的僧伽制度。他們以印派佛教為師,運用該派的經典,建立寺院,開展一些集體活動,最終形成一個教派。這一教派開始時是沒有名字的,直到後來其他一些教派產生,才由於它的特徵而被稱為寧瑪派。又由於該派的僧人都戴紅色的帽子,所以也被稱為紅教。
甯瑪派僧徒可以分兩大類:第一類稱阿巴,專靠念經念咒在社會上活動,不注重學習佛經,也無佛教理論。第二類有經典,也有師徒或父子間傳授。我們主要介紹是第二類。
嚴格意義上的寧瑪派是11世紀時“大素爾”索爾波且•釋迦迥乃(1002--1O62)、“小素爾”索爾窮•喜饒紮巴(1014-1074)、卓浦巴(本名釋迦僧格,1074一1134)三素爾建立寺廟並有較大規模的活動時才形成的。到16、17世紀才有較具規模的寺院,後來在第五世達賴喇嘛支援下得到較大發展。著名的寺廟有西藏的多吉紮寺、敏珠林寺,四川的噶托、竹慶等寺。寧瑪派14世紀就已傳播到不丹、尼泊爾;近代來,印度、比利時、希臘、法國、美國等都建有寧瑪派寺廟,並不斷出版有關教義著作。
寧瑪派的傳承主要分經典傳承和伏藏傳承兩部分。14世紀後,經典傳承即不見史載,由伏藏傳承取而代之。伏藏為前弘期時蓮花生等密教高僧埋藏的密教經典法門,後弘期時發掘出來弘傳於世。藏傳佛教各宗派都有伏藏,但以寧瑪派最為重視,有南藏、北藏之分,《大圓滿法》即為該派獨有的特殊伏藏法。
寧瑪派的教法主要為九乘三部。九乘即聲聞、獨覺、菩薩等顯教三乘,事續、行續、瑜伽續等外密三乘,摩訶瑜伽(大瑜伽)、阿魯瑜伽(隨類瑜伽)、阿底瑜伽(最極瑜伽)等內無上三乘。其中的阿底瑜伽即“大圓滿法”。甯瑪派最為注重修習心部的大圓滿法,主張人心本自清淨,三身圓滿,不假造作,本自現成,修習的關鍵僅是消業淨習,即可契證本性,圓滿佛事。
甯瑪派僧徒可以分兩大類:第一類稱阿巴,專靠念經念咒在社會上活動,不注重學習佛經,也無佛教理論。第二類有經典,也有師徒或父子間傳授。我們主要介紹是第二類。
嚴格意義上的寧瑪派是11世紀時“大素爾”索爾波且•釋迦迥乃(1002--1O62)、“小素爾”索爾窮•喜饒紮巴(1014-1074)、卓浦巴(本名釋迦僧格,1074一1134)三素爾建立寺廟並有較大規模的活動時才形成的。到16、17世紀才有較具規模的寺院,後來在第五世達賴喇嘛支援下得到較大發展。著名的寺廟有西藏的多吉紮寺、敏珠林寺,四川的噶托、竹慶等寺。寧瑪派14世紀就已傳播到不丹、尼泊爾;近代來,印度、比利時、希臘、法國、美國等都建有寧瑪派寺廟,並不斷出版有關教義著作。
寧瑪派的傳承主要分經典傳承和伏藏傳承兩部分。14世紀後,經典傳承即不見史載,由伏藏傳承取而代之。伏藏為前弘期時蓮花生等密教高僧埋藏的密教經典法門,後弘期時發掘出來弘傳於世。藏傳佛教各宗派都有伏藏,但以寧瑪派最為重視,有南藏、北藏之分,《大圓滿法》即為該派獨有的特殊伏藏法。
寧瑪派的教法主要為九乘三部。九乘即聲聞、獨覺、菩薩等顯教三乘,事續、行續、瑜伽續等外密三乘,摩訶瑜伽(大瑜伽)、阿魯瑜伽(隨類瑜伽)、阿底瑜伽(最極瑜伽)等內無上三乘。其中的阿底瑜伽即“大圓滿法”。甯瑪派最為注重修習心部的大圓滿法,主張人心本自清淨,三身圓滿,不假造作,本自現成,修習的關鍵僅是消業淨習,即可契證本性,圓滿佛事。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